开栏的话 50年前,西藏做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选择。50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今天,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生改善、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的新西藏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 辉煌50年·科技记者看西藏
今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将迎来成立五十周年大庆。8月上旬,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西藏自治区那曲、拉萨和山南三地,近距离接触当地民众,感受到科技发展已悄然改变了西藏面貌。生活更富裕,社会更文明,环境更宜人,都有赖于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不难发现,未来西藏腾飞的第一推动力必然是科技创新。本报从今天起推出“辉煌50年·科技记者看西藏”专栏,与您分享记者的观察心得。
汽车飞驰在海拔4500米的公路。山的远端,沉重的云朵正倾泻到大地上。与记者同行的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官员索南说,这是今年第一场像样的雨。
从拉萨向北坐4个小时火车就到了那曲。这里没有耕地,只有草原。牧民喂养多少牛羊,得看降雨的早晚。今年干旱,8月初天已转冷,可草还没怎么长。草丛杂黄,盖不住地面,不到一拃高。搁几十年前,牧民们必然要忧虑:冬天哪来草料喂牦牛?可如今,他们心里踏实了不少——有人工草地呢。
那曲镇附近有一片旷地和几栋水泥建筑,这里是“现代草地畜牧业示范基地”,专门种草、喂牛。“过去很多专家跟我们说,在那曲,人工种草不可行。我们一开始试种,确实失败了。”那曲地区的农牧局局长次仁说。
那曲太冷,比大兴安岭还冷。海拔高于4500米的那曲,比内地同纬度省份温度要低25摄氏度以上。夏天半夜里寒气逼人,冬天零下40摄氏度是正常的。那曲不长树,一棵也不长。几十年来不知多少人试过,树苗种下去,过冬就死。牧草的生长期只有三个月,自然长不了多高。
然而让当地人称奇的是,2014年,那曲的示范草地居然长出了两米高的草。科技人员试种的各种牧草中,一种名叫“绿麦草”的强者脱颖而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它是黑麦的一个品种。它的鲜草亩产超过3.7吨,似乎没有被高原恶劣气候所压倒。
10000亩的示范基地,供养着两个大棚的奶牦牛。这些牦牛是半舍饲的,白天放到草地上,晚上回来给加餐补精料,泌乳量大大优越于普通牦牛。
实验成功暗示:那曲的干旱寒冷的草地,潜力还很大。之所以没有发挥,不全是大自然吝啬,而是人们没学会跟草原相处。
那曲是中国草场面积最大的地区,可利用草场有3.2亿亩。然而,这里也是最难养活人口的地区。直到现在,43万平方公里的那曲,人口才50万。“50年前,那曲地区经济基本上是靠天养畜的传统牧业,物质贫乏,产业几乎为零。”那曲地区行署常务副专员敖刘全8月6日在一场发布会上说,“在50年前,那曲地区交通运输全靠人背畜驮,走骡马驿道、划牛皮筏、溜索桥,饮水基本以冰雪、河水为主,能源严重匮乏,照明处于酥油灯时代。”
没有农业的那曲,是西藏文明的边缘地带。牧民们一辈子带着牦牛毛编织的防雨的黑帐篷,赶着畜群游走天地。那曲牧民和他们的牲畜,年复一年徘徊在生死线上。每次降雪都考验他们的运气。如果雪大到冬季牧场的草被盖住,牛羊会在三天后开始死亡,牧民随之破产。
2006年开始安居工程,牧民们陆续定居,必须用新的方式对待草原了。罗玛镇12村的牧民嘎玛桑旦说:他们家有草场3000多亩,分为夏季和冬季牧场;他家跟邻居协商,使用别家闲置的草地。
定居生活给草原带来了过载的威胁,那曲10年前草原沙化一度很严重。嘎玛桑旦说,政府为了保护草原生态,防止过度畜牧,给每家每户规定了上限。牧民如果按规定放牧,可在核实后领取生态补偿金。记者听说,那曲即将发放的2014年的补偿金共有4亿多元。
嘎玛桑旦会给自己种植冬季草料。那曲政府鼓励牧民在房前圈后(温度较高)种植本地牧草种,比如饲料青稞或者披碱草,并给一些补贴。另外,那曲的每个县都开辟了万亩示范人工草地,一般是在草原退化和沙化地带。
为了遏制鼠兔(一种在草原上随处可见的毛茸茸的小动物)在草原上掘洞和破坏草根,政府在各处设立鹰架,并且禁止牧民猎杀狐狸。索南告诉记者,目前鼠害已不大了。草原恢复到了比较理想的状态。
在嘎玛桑旦用石头和混凝土垒砌的家,记者看到了与城里人没两样的家用电器,以及民族风格的、做工精良的家具家什。他靠着牦牛奶制品、肉、毛和工艺品赚了不少钱,未来还准备种植更多冬季牧草,并且扩大自家的暖棚。这暖棚是政府从1990年代开始推广的。近几年,质量更好的、造价几千上万元的暖棚,因为政府给补贴,很多牧民家庭都采用了。不光能冬天装牲畜,还能当种植温室。
记者发现,那曲草原正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一部分有赚钱眼光的牧民已经在收购牛奶,向公路和铁路旅客出售奶制品。但大部分牧民的习惯仍是把牦牛看作家底,而不是商品,轻易不屠宰和出售。一家在那曲制作牦牛肉干的企业抱怨说,牧民们基本上只在冬天出售少量牦牛肉,生产线大部分时间空闲。
牧民们以何种眼光看待牲畜,取决于他们面临的风险。目前那曲的冬季应急草料仍然不能自给,而是从更暖和的日喀则运来。如果在科技创新帮助下,那曲的草原得到更合理的开发,那么牧民们就更容易转变成市场经济的一分子。
传统习惯并非不好改变。比如说,那曲地区建立了17个自然保护区;牧民们自觉地缩小了牧地,把空间还给了藏羚羊、野牦牛和野驴。换了生产习惯,生活却更富裕和舒适,这是自然而然的。
(科技日报那曲8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