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琦 刘晓军
7月初,一场别开生面的厨艺大赛在北京延庆举行——
来自社区的20多位选手使出浑身解数,正想方设法让手中的马铃薯化身为一道道美味主食。
马铃薯也能成为主食?
今年年初,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启动,马铃薯成功“晋级”成为继小麦、稻谷、玉米之后的我国第四大主粮作物,引发广泛关注;7月28日至30日,2015世界马铃薯大会、第十七届中国马铃薯大会、第六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国际研讨会四大“薯业盛会”在延庆的同期举办,再次聚焦了世界目光。
未来,中国马铃薯产业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老百姓的餐桌又将有什么新的变化?作为国内最大的种薯研发基地,走在探寻之路上的延庆,正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马铃薯旋风”。
拥抱世界:打造马铃薯“种源之都”
“这就是‘爷爷辈儿’的原原种。”
在延庆希森三和马铃薯公司内国内唯一的马铃薯博物馆里,最近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来访的客人,大家常常对一种颜色微红、状如小枣的微型马铃薯充满好奇。
“它并不是用来食用的,而是要运到生产基地进行扩繁,成为种薯,再经过农民种植后,才会成为常见的商品薯……”公司总经理李延明解释道,“这一粒大概要卖六七毛钱。”
从2005年开始投入脱毒马铃薯育种,到2007年成立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再到最近两三年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0个新品系,这家中国最大的种薯企业已经在马铃薯品种引进、良种繁育和推广方面储备了强大的技术力量。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和消费国,我国马铃薯平均亩产却不足1000公斤,仅为发达国家平均亩产的1/3。
“平均亩产偏低,与中国马铃薯的种植环境、农民的种植习惯、投入,以及国家的扶持政策等多种因素有关。”在国际马铃薯中心副主任卢肖平看来,这些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改变,而此次世界马铃薯大会期间将在延庆落户的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对于中国的马铃薯产业则无疑是一个利好。
据介绍,作为首个在华落户的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成后的亚太中心将集成中国和国际马铃薯中心的科技、人才、资源、网络、信息等优势,打造一个拥有国际先进设施和人才的区域性自主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我国马铃薯产业研发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推动我国及亚太地区马铃薯产业健康、均衡发展。
“借力亚太中心的落户,延庆将重点在种薯研发、产品交易、举办会展和人才培训方面进行谋划和发展,健全马铃薯种薯多元化体系,打造一个集绿色生态、产业研发、科技创新于一体的马铃薯‘种源之都’。”延庆县政协副主席陈合安告诉记者。
“有好的品种,我们可以率先拿来繁育推广;研究人才的集聚,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李延明和希森公司也对这个“国际范儿”的邻居充满了期待。
京冀携手:“互联网+”激活全产业链
“来延庆吃顿土豆宴吧……”
这样的邀约其实并不遥远。7月20日,延庆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祁金利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马铃薯大会期间,将专门设置“马铃薯主食厨房”,设立现场演示区、互动品尝区、科普展示区3个区域,制作展示烘焙食品、蒸制面食、健康饮品等6大类、100多个品种的马铃薯主食产品,让参会代表、社会大众零距离体验互动。
“你可能会吃到土豆寿司、土豆曲奇、土豆面包,没准儿还有土豆豆浆、土豆冰淇淋……”指着一张张色香味俱全的图片,李延明为记者提前“揭秘”了希森公司为此次“薯业盛会”主食厨房准备的食谱。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色香味美的马铃薯主食,种子和加工制作来源于延庆,生产种植却很可能是在张家口。
同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延庆和张家口此次一同承办了世界马铃薯大会。
“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山水相连,两地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张家口地区的马铃薯种植、加工是产业发展之基,延庆的微型种薯研发、新品种繁育是产业腾飞之翼。”延庆县委书记李志军如是分析。
在他看来,多年来逐渐形成“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共识,正为两地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和协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议期间,延庆和张家口还将签定《马铃薯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马铃薯品种选育推广、科技协作攻关、人才交流培训、产业协同发展、创新合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合作。
不容忽视的是,尽管跨地域的研发与生产链条正日益紧密,由于缺乏相应的价格保护机制,各地频频发生的马铃薯滞销事件却常让人心寒。
“互联网+”的时代热潮下,如何让从种植到收获,从市场到餐桌的产业链条更加有序更加科学?
此次世界马铃薯大会期间,也将给出全新的答案——
由北京恒德嘉汇股权投资有限公司设立的马铃薯交易中心将落户延庆,搭建集信息服务、交易定价、物流配送为一体的产业互联网服务平台,力图通过专业化服务,吸引各类主体参与到马铃薯产业发展中来,服务马铃薯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