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朝胜 杞人)截至2014年底,全市已有科技企业孵化器85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6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7月22日,广东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现场会在广州科学城召开,用省长朱小丹的话说,就是“现场会放到广州开,就是希望各地各部门认真学习广州的先进经验”。
“广州经验”在“四化”:
专业化。结合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和趋势,瞄准科技发展前沿,广州积极开展成果转化孵化,推动涵盖软件、生物医药、环保、工业设计、光机电、动漫、创意等多个技术领域的31家专业孵化器建设,累计毕业企业2500多家,培育出迪森热能、高新兴通信和冠昊生物等一批上市高新科技企业,有效提升产业层次。
资本化。积极推进孵化器与科技金融“联姻”,设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投资基金和种子基金,探索“企业孵化+创业导师+天使投资”孵化模式,举办“银企对接推进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在孵企业,为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目前,广州市国家级孵化器成立的孵化企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累计超过5亿元。
高端化。已吸引大批高端科技人才落户和专业知识人才前来创业发展。初步统计,全市孵化器已汇集“千人计划”创业人才28名、省创新科研团队4个、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8名、广州开发区领军人才39名,累计引进创业留学人员超过1100人,现有大学生科技创业团队180多个,管理从业人员1700多人。
多元化。孵化器发展呈现合资、共建、租赁、委托管理等多种形式和体制运营的孵化器并存格局。尤其是民营孵化器发展迅速,达到54家,占全市孵化器总数的64%。
此外,广州开发区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凝练出三种专业孵化模式亦颇受称道。
一是内生孵化。广州视源电子就是这种孵化模式的典型代表,该公司是区内孵化器成长起来的民营高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后,主要通过鼓励员工技术创新,由公司根据内部征集的创业计划,经管理层筛选后成立独立法人子公司开展运营,子公司由母公司和研发人员共同持股,探索走出了“内生创新、体外孵化”的路子。目前,视源电子在智能家居、汽车电子等领域成功孵化12家子公司,子公司的销售额已达到10亿元。
二是外延孵化。中山大学达安基因通过品牌影响、销售渠道、技术支持等优势,向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挖掘新的项目,孵化了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企业106家,形成了新的生物产业集群,其中1家企业已在新三板挂牌,10家企业进入上市前融资阶段。这种孵化模式的优势在于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提供在孵项目发展必需的要素,使初创企业快速发展,推动了产业链的延伸壮大,一个骨干企业就可以培育出一个产业集群。
三是协同孵化。冠昊生物作为国内再生医学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2009年从科学城的国际企业孵化器孵化毕业,建立了冠昊生命健康科技园,建设了经过GMP认证的实验生产楼,为进驻的科技项目提供产业化载体。这种孵化模式的好处在于孵化的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市场针对性,能够快速形成产值,同时减轻生物医药项目在研发过程中的资金压力,提升孵化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