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星灿烂
运用质子或重离子射线治疗肿瘤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最尖端的放射治疗技术,因杀癌效果好、毒副作用小而被誉为“治癌利器”。今年5月,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质子重离子中心正式开业运营。中国肿瘤放射治疗也正式迈入全球最前沿的“粒子时代”。
这是一座连美国都一度想要放弃的险要山头。
除去特殊的技术和安全因素,质子重离子技术投资成本高、回报周期长,仅单套系统设备就需13亿人民币的投资额。
上海扛着巨大压力,经10年论证,形成各类报告16份,近10万字,最终拍板:引入质子重离子技术,抢占肿瘤放疗领域的世界“制高点”并发出中国话语权。
事实上,质子技术虽在全球应用较多,但仍未普及,而重离子技术则在20年前才刚刚在日、德等极少数发达国家临床研发。截至目前,全球总病例不过一万五千多例。
十年磨一剑,爬坡的过程是一次次的自我挑战。
按照合同规定,必须在3年内完成项目基建,而后德方将进场设备安装调试。去掉审批过程,真正留给施工的仅有26个月。摆在项目团队面前的却是一道难题: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原副主任诸葛立荣表示,由于质子重离子技术的特殊性,设备供应商对系统设备的建筑施工要求极其严苛,建筑防辐射屏蔽、场地振动、结构差异沉降等参数要求必须全部与同类项目世界最先进的建筑标准一致,国内没有先例。
德国用了6年完成的工程,留给上海的只有26个月。
“我们排除万难,坚持走到了这一步;如果放弃,下一次占领肿瘤放疗高地的机会,不知再等多少年。”上海市质子重离子项目的责任人、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陈建平坦言,凭着这股子执着劲,引进小组不分昼夜,取消所有假日,被戏称为“5+2、白加黑”,硬是攻克了山头。竣工当日,不苟言笑的德方技术负责人脱帽致敬:“这么短的时间,这么繁重的任务,我们德国人未必做得到,你们中国人却做到了!”
当质子重离子系统设备引出第一条高能粒子束流,并在薄膜上扫描出“沪”字,金发碧眼的外国专家紧紧握着中国同僚的手,胜利的喜悦、对理想的孜孜以求,再次打破国别将这个国际化的团队紧紧凝聚在一起。
面对优秀人才短缺的现状,医院在筹建之初向全球广发英雄帖。医院常务副院长陆嘉德从事肿瘤放射研究20余年,毅然放弃国外的高薪待遇,来到上海开辟新的疆土;医院签下全球知名放射物理学专家迈克尔·莫耶教授,仅花了三个月,吸引莫耶教授的,正是重离子的广阔前景。此外,许纹健、KambizShahnazi等优秀的美籍物理师专家纷纷加盟。如今一支20余人的具有国际水准的临床医师和物理师团队已集结完毕。而更多的人才储备正从研究室、校园走向前台。
走进暖黄色多边形“太空舱”,肿瘤患者平躺于可灵活调整方向的六维治疗床上,“钢铁侠”似的“机械臂”转动影像扫描设备进行精准定位。之后,无形无色粒子束流以70%光速从同步环中引出后击中身体深处的肿瘤病灶。经计算机系统精密的预先设计处理,质子、重离子射线“巧妙”地在击中“靶心”时才释放出最大能量,从而能够实现对肿瘤的“立体定向爆破”。这种“立体定向爆破”既集中能量杀灭肿瘤,又保护正常组织,因此特别适应于因年老体弱、肿瘤位置靠近重要脏器等不宜接受手术或光子放疗的患者。
为了拿到国内第一张质子重离子系统设备医疗器械注册证,整个团队再次向高地进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后,国家食药监局对技术的临床试验要求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必须经过32例以上的临床试验,且每个病例在放疗后3个月观察期内,均未出现中度以上毒副反应,方可再转入正式临床应用。院长郭小毛教授介绍,医院严格制定临床试验方案、严格选择适应症、严格筛选具体病例,确保“试验一例、成功一例”。为此,治疗团队创建了一系列质子重离子放疗肿瘤的临床技术与治疗规范,攻克了针对随呼吸而运动的肿瘤,如肺癌的“呼吸门控”技术等应用,并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临床试验。
去年6月14日至9月28日,医院顺利开展了对35例病例的临床试验治疗,涉及肺癌、肝癌、前列腺癌等。至今年4月初,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令人振奋:质子重离子医院的系统设备治疗肿瘤患者是安全的,近期疗效与国外同类设备治疗的结果处在同一水平,没有一例失败。
重离子技术相对年轻、临床病例相对较少,我国通过追赶完全有可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世界重离子技术目前比较成熟地应用于7种至8种肿瘤,我们计划将这一数字拓展到14种至15种肿瘤,取得更多应用创新,造福更多患者。”陆嘉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