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17日 星期五
是什么引爆了日照液态烃球罐?
本报记者 王延斌 魏 东

    “天气热,造成罐内压力过高,造成超压;罐体有隙缝,液化石油气就会泄露;遇到火源,可能是烟头,可能是静电,也可能是电缆老化,甚至是打雷闪电都会引燃液化石油气,造成爆炸。”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长期从事石油液化产品储运设备生产和研究的专家谢战坤认为,这几种情况都可能是日照液态烃球罐爆炸事故的原因。济南市石油化工压力容器研制企业宏达科技公司副总经理付资兑则提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罐体的检修过程也有产生爆炸的可能性。”他表示,长年累月使用后,罐体容易变薄,甚至产生隙缝。对付这种隙缝的方法之一,用电焊将隙缝补上。具体方法就是将氮气充入罐体,将液化石油气导入另一罐体,但液化石油气很难排净,遇到电焊,也有可能发生爆炸。

    根据日照市公安消防支队官微的消息,7月16日7时38分,日照石大科技有限公司1000立方米液态烃球罐发生起火爆炸。科技日报记者联系到在现场的日照市民王先生。他表示:爆炸发生时,自己距离爆炸发生的日照岚山虎山潘家村石大科技公司并不远,听到爆炸声,立即赶了过去,“熊熊的大火燃烧着,烟尘飘到老远,接着又发生了几次爆炸,就像好莱坞大片里的镜头,太可怕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照日报记者告诉本报记者,上午他到办公室后听到了解情况的同事说,“我以前去看过,有些球罐有裂纹,再加上最近天气闷热,可能导致了爆炸事故的发生”。这个表述与山东化学化工学会的秘书长刘宝胜的观点类似。后者告诉记者,“液化石油气泄露,遇到明火就要爆炸,这是常识”。

    付资兑表示,正常使用液态烃球罐的企业一般面临着三重监管:第一,靠企业自身完备的监管体系自我监督;第二,安监局负责罐体的使用、操作、关键零部件设备检查等监管;第三,质监局负责罐体使用企业每年的“体检”,并出具“体检报告”。但层层监管并没有消除石大科技液态烃球罐的隐患。

    早在5月18日,大众日报官网大众网日照频道便发布消息称,“近日,日照市质监局特检分院收到山东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送来的一面锦旗,该企业以此感谢特检分院为其成功解除一起重大安全隐患。日照质监局特种设备检验人员在对该企业一台1000立方液化石油气球形储罐进行定期检验时,发现该球罐球壳板母材表面存在一处裂纹,并帮助企业将隐患解除”。据当地的媒体透露,该工厂已经停工一年半。

    该企业液化石油气储存区共有14台1000立方以上的液化石油气储罐,液化石油气的总储存量为15000立方。刘宝胜表示,液化石油气发生泄露非常危险,“一旦发生泄漏,会形成大面积危险区域,如遇明火,极易引起爆炸,爆炸速度会达到2000—30000m/s,火焰温度可达2000摄氏度。根据当时风向,爆炸产生的浓烟会往虎山方向飘散。爆炸所在区岚山区虎山镇党委在上午已下达通知,距离石大科技方圆五公里内的居民需全部撤离。专家举例道,一台1000立方球形储罐的完全爆炸当量,相当于2000—5000吨烈性TNT炸药。

    液化石油气爆炸会对环境造成何种影响?付资兑表示,液化石油气是从石油中提取的,含有丁烯、丙烯、丁烷和丙烷等多种成分。为强化嗅觉辨识,还加入强烈的气味剂乙硫醇。这意味着成分不纯,即使完全燃烧也会产生硫等有害物质,更何况是爆炸,是不充分的燃烧。同时,爆炸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也是周边环境所难以承受的。

    日照市环境监测站接到应急监测指令后,立即组织环保人员携带应急仪器、装备赴现场开展应急监察、监测。在下风向3个敏感点开展特征污染物非甲烷总烃和空气常规指标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的应急监测。监测结果表明,下风向敏感点非甲烷总烃超标,超标倍数在1—2.5倍之间。其他指标不超标。日照市环保局称,液化烃燃烧产物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水。燃烧不充分条件下产生少量非甲烷烃和碳、一氧化碳等。目前,环保人员正在进行跟踪监测,污染物浓度正在逐渐降低。

    记者采访的这位日照日报记者表示,爆炸发生的上午,日照天气并不炎热。当日下午,爆炸所在区域开始降雨。日照气象局的工作人员已经赶到着火现场,将根据情况实施人工降雨。原本的浓烟和刺鼻的味道已经得到了缓解。目前火势已被控制。截至记者发稿时,已有3名参与灭火救援的消防官兵受轻伤,送往医院救治,现场群众无人员伤亡。

    接受科技日报采访的专家建议,对设事企业来说,了解引起液化气罐区火灾的形成原因并掌握预防的方法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这样就更能及时有效地把液化气引起的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科技日报济南7月1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