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视野
文·杜 宇
改革在深水区破冰前行,尤其需要改革参与者看大局、明大势,自觉服从改革需要,坚决配合改革大局,主动进行改革协调。然而,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同部门、各级官员谈起当前改革工作面临的难题时,协调难往往成为共同的话题,折射出改革亟待冲破固化利益藩篱。
实践证明,协调不动、协调不力,会严重阻碍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步伐。横向看,同级部门不能“齐步走”。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例,有的部门已经下放审批权限,但是相关前置审批部门或关联部门没有同步前行。纵向看,上下联动存在“中梗阻”。比如大气污染治理,中央有关部门频出重拳,但仍有部分地方政府在违规新建产能过剩项目。
由于协调困难,一些重大政策往往“难产”,一些改革政策落实效果打了折扣,群众感到不解渴,没有真正的“获得感”。权威部门今年5月进行的一项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网络问卷调查显示,在能否提供网上一站式服务,是否需要多次跑腿,以及是否需要提供多种不必要的证明材料等方面,公众打分普遍较低。由此可见,协调难最终损害的是群众利益和改革效果。
协调难,有其客观因素。当前,一些体制机制制约尚未完全消除,由此带来协调工作不顺畅。比如一些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中央层面资金交叉重复、部门多头安排等问题。有的行业仍然以传统的计划管理方式为主,改革滞后于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但从主观来看,总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部门利益藩篱固化,甚至借改革之名强化部门利益、局部利益,恐怕才是协调难的重要原因。
再有,一些部门虽然认同改革的办法,看准了发展的方向,但顾及传统利益格局,就是下不了改革的决心,迈不开改革的步子。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如何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全局与局部、放开与管好的关系?坚持正确的选择标准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的“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无疑是最佳标尺。
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面对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各部门在重大政策措施制定实施过程中,有分歧、有争议在情理之中。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权衡部门利益得失上,不如大家都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这样,协调难之困才能破解。(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