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长锋
一夜之间,水美鱼肥的安徽沱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变成了“酱油湖”,大量下泄的上游污水团让安徽省五河县的“两湖”流域遭受到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污染事故,引发媒体强烈关注。
近年来由于上游的污染排放和泄露造成下游严重水污染的事故并不鲜见。究竟有无预防破解此类灾难性事件的途径和良方,记者就此问道于环境保护专家。
“从目前公布的情况来看,这种灾难性的水域污染,很可能是由于上游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没有及时处理,而是存储了起来。近日来连降暴雨,大量雨水混入废水池后导致废水溢出排放至下游。”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陈天虎教授说,如果上游企业存储了几千立方的高浓度废水,一旦进入河流,下游水域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含量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甚至爆表,产生的污染将是灾难性的。
一位环保专家指出,现在国内工业项目在环保设计中,有不少地方仍采取将污水储存起来的做法,“这就必然会带来环境污染事故隐患,也是相关法律不允许的”。陈天虎说,企业产生的废水,必须立即得到净化处理。如果净化处理设备发生故障,有关企业就必须立即停产,在净化处理设备正常运转以后才能恢复生产,以彻底避免储存的废水因为故障、意外或者天气原因进入水域的可能。另外,事故发生后,上级环保部门应当立即启动应急机制,通过环境监测站对污染来源进行追检,找到罪魁祸首后也必须严惩。
“其实,判别和鉴定污染责任的归属,除了完善技术手段外,还需要形成联防联控环境监测预防机制。”合肥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汪家权说,完善的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可对非法排污起到有效的预防和震慑。通过污染物质的特征和组分的定量分析,详细研究污染物的性质及迁移分布情况,就能找出排污真凶。但对污染事件的事前及时监控和事后追溯寻源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手段问题,更重要的是流域和区域各有关部门单位要打破禁锢,凝聚共识,齐抓共管,团结协作,努力在政策和制度上形成一种良好的机制,来保障及时在线监测和事后追溯等技术手段的充分应用。
“水污染事件不确定性强、危害性大,污染形成后防控形势紧、任务重。如何有效推动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结合,做好水污染防治和应急处置联防联控工作,对保障上游地区用水安全、保护河流健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安徽省环保厅水环境保护办公室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借鉴新安江经验,加快建立流域跨界生态补偿机制、日常联防联控机制、跨界水污染纠纷协作处置机制,成为安徽省在治理其他流域时的一项迫切诉求。 (科技日报合肥7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