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40集团军驻塞外某摩步旅着眼时代特点和部队需求,在“融”字上做文章,在“深”字上下工夫,结合演训任务探索军民融合保障新路,一支新型支前大军亮相漠北古战场。
交通气象信息辅助决策
“幸好及时得到预警信息,避免了交通事故!”回忆演习中的经历,驾驶员吕涛感慨地说。
千里机动第2天,沿途应急办向这个旅提前发出强风、强降雨预警信息。指挥所随即决定启动避险方案,300余台车辆组成的庞大车队迅速拉大间距、靠边停车,打开应急灯……紧接着,8级强风和强降雨接踵而至,路面可见度降至20米。
整个机动中,这个旅三路梯队先后收到430余条气象信息,累计成功应对7次恶劣天气,确保了人员装备安全。
“这是我们与沿途应急办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带来的结果。”旅长赵善桐介绍说,“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让支前大军发生深刻变化,信息支前应运而生,提供的有效信息能够辅助决策。”
此言不虚。拟制机动计划时,作训部门发现某旗郊区一座老桥承重为30吨,重型装备无法通过。然而,地方应急办传来的信息却让大家颇为意外:早在3年前,这座桥已进行了重建,完全能承受重型装备通过。他们取消了绕行方案。看着十余台重型装备从桥上通过,作训科科长张楠说:“光这一条信息,就为我们节省了5小时的机动时间!”
千里机动中,这个旅共收到沿途应急办发来的1769条交通、气象、社情等信息,不仅规避了行车风险,节约了机动时间,还最大限度减少了扰民。
心理民俗专家提供服务
“长时间封闭在车厢里,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患上幽闭恐惧症,可采取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改善症状……”机动开始前,驻地某高校心理学教授陈红雨来到旅里,为心理工作骨干和部分官兵讲解演训中常见心理问题,传授抑郁症、焦虑症、恐黑症等9种心理问题的治疗方法。
这一幕,只是这个旅引入地方心理、民俗等领域专家,为部队提供专业服务的一个缩影。
旅政委张岑楠告诉笔者,随着部队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支前大军的需求不再局限于物资支前,转而急需法律、心理、民俗、交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对此,演习开始前,这个旅与驻地政府协调,邀请高校、律师事务所、交通部门的23名相关领域专家,走进营区为官兵提供心理服务,传授法律知识,剖析交通法规,讲解牧区民俗。
笔者跟随五连机动,停车休息间歇恰逢连队组织官兵学习牧区蒙民风俗禁忌。班长吕颜涛拿着手中的小册子介绍说,这本《牧区风俗禁忌提要》由驻地高校民俗教授专门为我们执行演训任务编撰,简单实用、一看就懂,帮助我们尊重民俗、树好形象。
据了解,得益于支前大军提供的智力支持,本次演习中,这个旅先后科学处理18例心理问题,没有发生一起涉法问题和军地纠纷。
民用技术助力作战保障
“一种登山运动中的饮水装具,经按实战要求改造后,解决了36小时干旱草原连续机动作战官兵饮水的难题!”演习战斗实施阶段结束后,一身尘土的旅参谋长赵铁军高兴地说。
谈起此事,旅保障部部长郭亚武告诉笔者,今年演习,他们与两家地方民企合作引入19项民用技术,改造研发出32种保障装备器材,有效提升了部队保障能力。
今年首次赴漠北古战场演习时,他们想到借助社会资源,让地方企业进行科技支前。这一想法得到了驻地科委的大力支持。经过科委协调,两家民企与这个旅达成了科技支前意向,围绕饮食、饮水、机动、垃圾处理等5个方面,给予部队技术支持,指导部队进行保障装备器材的改造研发。
经过技术改造可住人的车厢,大大减少帐篷携带数量;采用最新真空压缩技术,制作而成了脱水果蔬;借鉴防沙尘过滤技术,对车辆进行了空气滤清器技术改造;为提高佩戴舒适性和耐用性,改造了防沙尘护目镜……科技支前让一项项民用科技走进演训一线,使部队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