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前瞻
中国发展互联网+制造业的优势,一是已经发展起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尤其在ICT产业中已经局部领先;二是市场规模巨大,发展前景广阔;三是国家政策支持,已经出台一系列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划。
在移动通信领域,华为、中兴已经是全球领先的电信设备供应商,中国移动是TD-LTE标准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产权武器库。在应用端,中国的移动互联企业也已经取得全球领先地位。
中国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仍然占据很大份额,未来提升空间很大。根据埃森哲的估计,若保持现状不变,未来15年工业物联网将为中国的GDP累计贡献4970亿美元;如果对工业物联网采取适当的倾斜措施,这一数字将大幅提高至18240亿美元。
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已经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制定多项支持计划。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产业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并把物联网、云计算单独列为重大专项工程。已经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将互联网和制造业的结合,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另一方面,发展互联网+制造业的劣势也很明显。主要体现在国内企业工业自动化从软件到硬件发展系统性滞后的局面没有显著改变。软件方面,中国的工业软件开发,特别是数控机床、机器人等工业级系统软件开发的能力较弱,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成为制约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硬件方面,中国工业自动化的关键零组件仍然严重依赖进口,开发能力较弱,技术积累不足,成为制约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瓶颈。
当互联网+制造业提升到较高层次,将来,变革后的制造业、转型后的工业经济,大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
首先,企业的边界被打破,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不同生产和设计开发任务,在大中小企业中合理分配,协同生产。这种网状结构是去中心化的,高度发达的互联网、能力强大的云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中小企业的规模劣势。企业不论大小,谁有关键的创新能力,谁就可以成为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组织者,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效率损失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
其次,软件硬件平衡发展。以企业级软件为入口的硬件互联网及机器上的传感器为基础,实现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在云平台上的实时交互,形成人与机器的社交网络。例如,你的微信好友中不仅有熟人,还有自己的爱车和家里的中央空调。强大的计算能力配合丰富的数据,对产品从生产规划设计到售后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事先模拟,实物损耗被降至最低。
最终,新型工业经济体系成型。这必然是一个大而强的产业系统:从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工业自动化系统、新材料,到中游的装备制造、汽车、飞机,到下游的销售消费,形成全面提升的高效产业系统。这也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产业发展方向,也是经济转型在制造业中的完成形态。
——摘编自腾讯研究院《互联网+制造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