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创新故事
1997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因是“全国最后一个普及程控电话的县”而登上报章;2015年初,该县居民却用上了大陆地区速度最快的全光纤宽带网络。这在今年5月以来“提速降费”舆论诉求一浪高过一浪的大环境下,多少有些独树一帜。
倍感压力的工业与信息化部出台了系列措施,但未获得广泛认可。为此,工信部电信经济专家委员会继去年深度调研后,再次赶赴四川省,希望在开拓出跨越式发展路径的“宽带乡村”试点省,找到既能提速又能降费的破题之路。
究竟“提速降费”为何始终难如人意?四川省如何率先破解了其他省市自治区仍然面临的“国家不满意、用户不买账、运营商很憋屈”的困局?“四川模式”被其他省份快速复制的难点何在?
调研结束后召开的“2015全光网发展应用推进峰会”上,一份《发展全光网络 助力互联网+——四川全光网省建设与创新专题研究报告》连夜出炉,试图回答上述问题。
光进铜退,跨越技术代沟是根本出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里的“路”是指村乡县市省各级公路。如今,“信息高速公路”成为致富的新“路”,但技术升级换代间隔非常短暂。
曾经风行全球的DSL技术都是依靠铜线传输,但成本高、升级空间小、能耗大;而全光网技术带宽起点可达50兆,升级不用追加过多成本就可达100兆甚至更高。
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接入网技术比全球落后几乎一代,大部分宽带流量实际上还行驶在初级公路上。光网和铜网的技术代沟是制约我国宽带发展的主要原因,跨越技术代沟是‘提速降费’的根本出路”。
虽然技术界对“光进铜退”已有普遍共识,我国2013年8月也提出“宽带中国”战略,但在推进“落地”过程中,仍然“雷声大雨点小”,通信运营商陷入两头“受气”的尴尬境地。
究其主要原因,专家组认为,一是城市已有DSL技术换成光纤的修补、拼接方案成本过高,二是我国农村刚性距离和住户分散的特点导致成本太高。
事实证明,通过已经实施了几年的跨越式光网改造工程,四川宽带价格从7.5元/兆下降到3元/兆,降幅达60%;全省光网用户平均上网带宽达到30兆,家庭全面普及100兆,客户接入网速全国第一。
中国电信四川公司总经理赵麦庆开玩笑地说:“我们藏区牧民的电视效果,比北京大学教授家里的还好。”
主动破题,政企携手消弭信息鸿沟
讲个故事。阿坝州小金县某村村长带着12万元现金,来到县电信公司,拍在桌子上,“我们村离县城远,也不为难你们,这是我们自己凑的钱,我们村要求装宽带”。
调研人员感慨,农村偏远地区老百姓对以电视为主的信息源需求更强烈,“要跨越数字信息的鸿沟,就要提供被国外已经规定为‘基础服务’的宽带介入”。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光纤宽带覆盖每户造价3000—5000元左右,是城市的4倍。这给2014年接镖“宽带乡村”试点省的四川电信带来了巨大挑战。
赵麦庆认为,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在国家战略的具体实施上“敢啃硬骨头”。虽然早在2013年初就确定了“一步到位”的“全光网”战略,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面对西南腹地、蜀道艰难的省情,这根骨头似乎还是难以快速啃完。
机遇源于国家发改委1亿元引导资金的下拨,四川电信借此“鸣锣开道”,20个“全光县”很快完成;省政府配套1000万,再增加60个县;四川电信“乘胜追击”,将工程扩大到100个县,最终,覆盖2200万户。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过程中,还有大约10%以内的民资参与进来。
峰会论坛上,专家组成员、人民邮电报总编辑武锁宁认为,这种做法好比“乌鸦喝水”,政府、企业、民资不等不靠,都主动投点石头,“零钱”变“整钱”,事情就能办成、办好。
也有专家指出,久唤不出的《电信法》如能尽快出台,才能切实维护公民信息连接权利,也是加快完成“宽带中国”、实现“提速降费”的法律保障。
修路开车,助力“互联网+”枝繁叶茂
把宽带比作高速路,内容应用就是路上跑着的车。“互联网+”大佬和创业企业“碎碎念”的诸如路不够宽、买路钱太贵的问题,在四川正好相反,很多城市用户还在享受30兆带宽,很快又被加速到“100兆”了,四川网民直呼“幸福感爆棚”。
问题来了,修路要成本,没有车流量收取高速费,浪费了政府的美意、辜负了企业的诚意,也伤害了百姓的情意。报告客观提醒:“如不能实现同步发展,宽带资源将面临浪费,产业发展也将失去推动力,‘宽带中国’战略也会失去落脚点。”
如何开发更多的“基于光纤宽带的互联网经济业态”,让更多内容提供商愿意上路,四川电信也提供实践参考。
伴随光纤宽带入户的配套产品是电信+播控方+内容方合作的三网融合IPTV业务,660万全光网用户中,532万用户选择了IPTV,仅2014年IPTV的智慧家庭增值业务收入就达到8850万元,较2013年提升171%。四川电信自身也开发出互联网+农业的天虎云商,从去年8月上线到现在,交易额已达3亿元,潜力可见一斑。
专家组认为,宽带基础设施建设与内容应用多元化同步繁荣,才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宽带中国”的国家战略。赵麦庆总结复制“四川模式”的关键点,他说:“无论如何,都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在这点上,技术创新将起决定性作用。”(科技日报成都6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