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27日 星期六
在“2015中国未来经济论坛”上专家热议——
金融创新如何助力经济转型
本报记者 华 凌

    6月25日,在北京召开的“2015中国未来经济论坛”上,经济专家和学者热议“金融创新”,这是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新华社《财经国家周刊》和万色城集团联合主办,一方集团提供首席战略合作支持的,主要从“十三五”与新常态、创业创新的痛点和路径选择以及创新经济与国家战略三大板块深入探讨,从政策、金融和技术等层面,为助力“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推广实施献计献策。

    克服经济失衡需制度创新

    中国经济还能保持多长时间以高速、中高速或者较高速增长?这是我国进入新常态之后,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话题。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说,从历史上来看,比起日本的20年和韩国的近30年黄金增长期,中国经历了36年GDP9%以上的速度增长,可谓创造了世界纪录。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2020年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现在大体达到70%略强。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工业进展速度相当于国外工业化国家的约46%,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国外的14.6%,这说明我国工业化进展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提升水平。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基本条件发生变化,一是供给,在生产方面,国民经济的各种成本包括劳动力工资、自然资源土地、技术进步代价和环境等都在上升,所以要求增长方式转变,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量增大转变为依靠效率提高带动增长。二是需求,从过去需求旺盛转向需求疲软,投资方面需求疲软是因为自主研发和创新不够,有储蓄却找不到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消费需求疲软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

    要克服经济上的失衡,需要制度的创新。这就需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另一个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真正解决民主与法治的建设问题,才能够推动技术创新,全新驱动增长方式转变,真正缓解、克服经济失衡,为全国总量失衡的控制提供有效支持,使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快推进金融创新

    全球经济的新常态对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也带来重要影响,在经济增速放缓大背景下,以新能源、互联网+、战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全球产业竞争,要求我国以更高质量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全球贸易规则的变化,加大了全球贸易增长不确定性,对我国对外贸易带来冲击;发达国家再工业化,虽然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投资,但不利于对外贸易,利用现在这个状态来整合资源,加大对外投资,是今后调整的一个方向。

    对此,中国银行行长陈四清指出,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三十年,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要素投入是中国经济实现后发赶超的基础条件,目前这三大要素面临新的瓶颈,我们有必要实行创新驱动,要做大量工作。激发更多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潜力。

    以金融创新支持经济转型。一是从总量扩张向成熟市场体系转变。二是从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协同发展转变。中国经济是第二大经济体,未来五年对外投资年均增速将达到10%左右,将成为净资本输出国。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重点,加快推进金融创新,同时我们要以创新思维来加大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同时,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的关系,能够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

    资本“走出去”要可持续

    “我们到了资本走出去的阶段,这就要处理好商品与资本、金融体系的关系。马克思经典著作《资本论》认为‘西方资本走出去,只考虑利润。所以每个毛孔都滴着鲜血’,那么,中国资本走出去是重走西方资本的老路,还是走一条自己的路呢?”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原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抛出问题。

    他说,习总书记在构建“一带一路”战略中已给出答案,即中国发展战略跟其他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有不同文明的对话,考虑所在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

    他认为,中国“走出去”战略顺利实施需要重视和处理好的关系是:第一、处理好“走出去”战略与深入参与全球治理和引领治理体系改革的关系。第二、处理好其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和不同文化融合的关系,不简单理解为把企业和资本搬出去,或者把过剩产能转移出去,须把中国发展和其他国家发展统筹起来考虑。其中至于“文化的融合”,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很大的一个困难。中华文化跟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国企业本身的文化跟当地企业的文化之间的冲突,需要被充分考虑。第三、“走出去”战略与“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应统筹起来考虑。要主动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在考虑“走出去”战略的时候,必须跟国家自身发展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科技日报北京6月2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