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05日 星期五
人才特区“特”在哪?
——来自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新闻调查 (四)

    本报记者 刘晓莹 韩义雷 罗 冰

    从著名的中关村劳模到中关村天使,小米创始人雷军不仅见证了中国最大创业生态圈20年来的变迁,也领衔主演了一幕连载20年的“中关村创富记”;另一位引领中国互联网板块变革的弄潮儿李彦宏,也将自己振兴中国互联网事业的梦想从硅谷带到中关村,在这里创造了全球第二大搜索引擎……

    今天,有越来越多的逐梦人来到北京,来到中关村所在的海淀区,作为全国乃至全球创新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这里除了年轻的创业者,还有74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36人入选北京市的海聚工程,126人入选中关村高聚工程,而这些数字占北京市各项指标总人数的67.8%、38.6%以及66.7%。

    在这些丰硕成果的背后,到底是什么魅力吸引这些人才选择在这里扎根?

    不拘一格的人才机制 为国家创新汇聚天下英才

    在美国硅谷核心地带活跃着一支特别的创投基金“中关村斯坦福新兴技术创业投资基金”。这支由政府推动,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顶尖科学家共同打造的基金,由张首晟等斯坦福大学的华裔科学家主导,重点支持斯坦福大学及周边院校原创性和具有颠覆性创新技术项目。与中关村硅谷国际孵化中心合作,引导支持项目到中关村产业化,推进中关村资本走出去和海外先进技术、人才引进来。

    “我们引进人才的模式变了。”海淀区代区长于军说,运用“国际孵化器+基金”的模式,加大力度挖掘海内外拔尖人才,布局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前沿技术和高端项目,是中关村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吸纳延揽国际拔尖领军人才的一种创新。

    “目前,海淀区政府联合中关村发展集团、清控科创等机构,在美国硅谷、加拿大渥太华、以色列、芬兰和英国剑桥等地设立了多个国际创新中心,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并在合适的时机把成果引进中关村。”于军介绍说。

    一年多以前,雨果·巴拉从谷歌离职来到小米担任全球副总裁,小米的移动互联网生态建设得到强力推进。百度引进原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又在硅谷聘任国际人工智能权威学者吴恩达作为“百度大脑”计划首席科学家,今年其专利数量同比增长30倍。

    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高端人才和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自2011年以来,中关村核心区率先开展了高端领军人才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在这里,高端领军人才可“跳级”申报正高职称,将学历、职称、资历、外语、计算机等硬性条件限制,转变为对业绩、成果和专业能力、水平的软实力要求,建立了符合高端领军人才特点的职称评价体系,极大地激发了园区内优秀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

    一流创新创业环境 让人才成为第一资源

    近年来,中关村核心区紧紧抓住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人才特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多措并举地打造出了一流创新创业环境,培养了一批高端人才,也激发了各行各业领军英才的创新激情。在这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已经成为共识。

    2010年,雷军和他的团队选择在位于中关村的银谷大厦创办了自有品牌——小米科技。彼时的中国手机主流市场已被三星、苹果、华为等品牌瓜分殆尽,而雷军打算用“高端品质、亲民价格”在中关村这篇沃土上大展拳脚。

    在雷军的团队中,有许多“海英人才”。根据海淀区出台的加快核心区自主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入选“海英人才”者,根据创新成就等,可连续三年享受最高30万元(团队最高50万元)的奖励,同时给予办公用房补贴、公租房配租和房租补贴、股权投资、子女教育等方面支持。

    作为海淀区主打的人才品牌,和以往的人才计划不同的是,“海英人才”定位高端人才以及高端人才的后备力量。据统计,自2012年7月至今共有421人入选海英人才,其中领军人才362人,青年英才59人。

    如今,小米手机销量总计已达1.1亿部,并连续三个季度保持中国市场第一的领先者地位,小米已经成为引领时尚的创新品牌。

    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 为人才提供发展沃土

    “海淀区已经形成了国家、北京市和区级三级错位互补、协调联动的政策全方位、多角度的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海淀区副区长孟景伟介绍说,“而已建成的高端人才和雏鹰人才两个基地,都为各类英才提供了发展的沃土。”

    2012年,由海淀区政府、中关村管委会和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建设的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正式启用。作为中关村人才特区的重点建设项目,海淀区从运营经费补贴、房租补贴、服务费补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多方面大力支持基地建设工作,并为基地及入驻企业提供人才引进、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等多种服务。截至目前,基地已有23人次入选“千人计划”“海聚工程”“高聚工程”等三类人才工程,13人入选“海英人才”。

    国际著名植物分子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邓兴旺带着“用种子改变世界”的中国梦入驻高端人才基地。他同时还入选了中央“千人计划”、北京市“海聚工程”和中关村“高聚工程”,并当选为“海英人才”。在一系列扶持与服务工作的支持下,邓兴旺带领未名兴旺系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以国家发展目标与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主旨,运用企业化运作机制,建立了科学的研发体系和管理体制,构建了具有国际水平和竞争力的植物基因研究和作物改良技术平台,成为“产、学、研”优势集成的生物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

    对求学异国的海外游子,海淀同样爱才好士。自2012年10月起,中关村针对海内外优秀创业人才推出了创业扶持工程——雏鹰人才计划,海淀区成为首批三个试点区域之一,通过政府引导风险资本参与发现和选拔创业人才,鼓励和吸引海内外优秀创业人才来中关村核心区创业。

    发挥“磁石效应” 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人才是有着“磁石效应”的。为了将这种磁石效应发挥得更好,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人才,中关村核心区建设了三个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青年人才创新实践工作站。

    “只有全面落实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扶植政策,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积极推动资源对接,才能发挥人才最大的潜能。”孟景伟介绍,海淀区拥有两院院士532名,占北京市院士总数的75.7%,占全国院士总数的36%。而“如何让院士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就是中关村核心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今年是国家博士后制度建立30周年,也是中关村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建立15周年。作为全国高新区中的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也是获评全国优秀的博士后工作站,15年来,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已在58家企业建立了分站,建站数占北京市近60%;与全国近50家高校院所流动站开展博士后联合培养工作,累计为企业引进并培育博士后近270人,博士后申报发明专利超过400件,承担的科研项目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超过27亿元。

    除了高端人才之外,在中关村核心区,创新创业新生代正迅速崛起。形成了以90后创业者、领军企业骨干创业者、连续创业者、海归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和百度系、微软系、金山系等创业系。

    2013年7月,有人在具有百年历史的麻省科技论坛上指出,全世界城市都在试图复制硅谷,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有一座城市成为了硅谷真正的竞争对手,那就是北京中关村。

    “如今,中关村核心区每年举办几千场研讨会、展示会、创新论坛、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全世界的创新创业人才加速向这里聚集。鼓励创新、崇尚创新、支持创业、包容失败已经成为中关村最鲜明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关村永恒不变的主题。”孟景伟说,“当创新创业的豪迈激情和蓬勃动力真正流入中关村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后,中关村真正建成创新创业中心也就水到渠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