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03日 星期三
周振:炙热梦想融化“冷门”质谱仪
文·本报记者 贾 婧

    伴随着PM2.5的高频出现,检测仪器质谱仪火了。

    专注质谱仪研究近二十多年的周振也火了。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2012年粤北血铅事故溯源、“东方红Ⅱ号”黄渤海科考研究、2014年APEC空气质量保障等多项大型外场实验中,周振团队带着他们研发的质谱仪发挥了积极作用,全面实现数据快速处理、在线动态源解析等关键功能。

    2004年,35岁的周振怀着“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的梦想,带领全家回国,创立了中国第一家专业质谱公司。

    10年艰辛,他建立了中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生产线,解决了多项军事和国防领域的检测难题。其中,气溶胶质谱仪是我国最高端商品质谱仪器,是当前PM2.5污染源解析的关键工具,为国家节约上百亿元的污染治理资金。

    5月中旬,记者见到了来京办事的周振。“这个是个技术冷门,应用热门的学科。”记者面前46岁的专家,已经适应了投身“冷门”的他,谈起质谱仪,似乎总能保持18岁火热的状态。

    自强梦想:哪能实现理想 就在哪安家

    在国民经济中,60%以上的领域都涉及使用质谱仪器进行监测,比如食品、环境、药物、国家安全等。在诸多方面,质谱仪还起着重要乃至决定性的作用。面对庞大的质谱仪器市场,99%的产品我们必须依赖进口。”周振用数字说话,“在全球,质谱仪器的种类多达上百种,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只有那么五六种质谱仪可以自己生产。”

    “为什么我们不能打破这样的被动局面呢?”20多年前,从周振考上厦门大学的科学仪器工程系开始,“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的信仰在少年心中深深埋下。

    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的他,在德国重离子加速中心和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工作期间,掌握了与飞行时间质谱仪相关的电子离子光学、机械设计、真空设计、快速数据采集等最新国际技术。

    为了求取“真经”他曾买好酒菜多次登门求教来自各国的实验室专家。2000年,周振研制成功高分辨垂直引入式飞行时间质谱仪,达到当时国际同类仪器最高水平。

    第一次成功的喜悦,让周振感到距离实现内心中的那个愿望更近了一步。美国优厚的生活,难以磨灭周振心中一直存有的信仰。

    2002年,周振回国参加第四届中国广州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会上他认识了中科院院士、地球化学与沉积学家傅家谟。“两天内就决定了一个大型仪器的开发”,直接促成了广东省第一台飞行时间质谱仪器的研制成功,“也使我义无反顾地回国创业。”

    但彼时,国内听说过“质谱仪”的专家已是少数,从事仪器研发的人员更是凤毛麟角,能进行质谱仪器产品开发的单位还没有,找挂靠单位也相应成了最困难的事。因此要想实现我“做中国人的质谱仪器”的理想,只能选择全职回国,走独立创业及创新的道路。

    一箱资料一箱零件,和国内最先进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科学方法。带着这些全部行李,周振回到了祖国,他梦开始的地方。在傅家谟院士的牵线下,周振被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聘请为研究员,为国内引进了最先进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技术、科学方法和国际化视野。同年,他创立了广州禾信分析仪器有限公司。

    创业勇气:“拿着几百万敢做上亿的研发”

    公司初成,周振团队仅有4人。他、一位助理和两位研究生。技术与产业的双重困难,逼迫着周振要一切从零开始。

    周振告诉记者,这个领域上千万的投资也只是“尚可尝试”的状态,而他们的第一笔研发经费,只有20万元。而质谱仪这类高端科学仪器的研发,如果没有数百万元经费支持难以开展,从实验室到小试、中试直至最后产业化,没有数千万元和一支高质量有信心的研发团队也是不可能的。

    “杯水车薪”的公司终于在2008年,迎来了最低谷,当连发工资都成为“难题”时,周振团队开始变卖房子和车子把自己家的厨房变成了员工餐厅。

    面对很多原本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因看不到前途,来了又走了,周振当时一心所想的,都只为了“稳住团队”。

    救活公司的第一口“水”来自2009年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注入500万元的资金。但本质上的复苏,来自于国家科技政策的全面改变,全国都处于支持科技型企业以及科技项目的大环境下,周振和他的公司这次真的等来了“春天”。随着越来越多的支持经费不断注入,团队得以不断扩大,质谱核心技术、关键工艺也一一被攻克。

    目前,禾信质谱已经全面掌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飞行时间质谱核心技术和全套装配工艺,多项质谱技术及产品填补了国内甚至国际质谱领域与高端环保仪器行业的空白。

    人才培养:必须要毫无保留地教

    从公司创立之初的举步维艰。到具备研制国际先进水平的分辨率从100-10000的各等级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器能力,国内唯一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并具备工业质谱产品化能力的企业。周振深知人才培养是决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的必须因素。

    国内至今都没有比较成熟的质谱产业,相应专业人才更是难以招到。因此,周振还在身体力行地做着另一件事情:培养质谱人才。他依靠大学和研究所进行人才培养,先后在上海大学、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暨南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当教授,培养了几十位研究生。同时,学生们还可以到禾信质谱实习。

    “我们双向选择,喜欢质谱的人有机会留下来,我们需要的人才也能够继续培养”。只要是愿意留下的学生,周振几乎都倾尽所有的教授所学,从不怕学生学成后跳槽到别的公司。致力于推动整个行业发在的周振,对于学生始终只有两点要求,“第一,五年后必须要做的比我强;第二,今后面对自己的学生,也要做到毫无保留的教授所学。”

    “不是每个人都想或都需要掌握全面的技术。”周振按照“总体培养,慢慢细化”的教学思路,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分类培养。

    2014年,质谱团队入选了国家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目前,禾信质谱已建成我国第一个飞行时间质谱仪器开发平台及产业化基地,连续成功开发了不同应用领域的8种质谱仪。其中,一项仪器为国际首创,一项达到国际商品仪器水平,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多款产品打破国际封锁。“如今,我们的研发团队已近100人。未来几年内,我们将推出两三款商品化质谱仪器,整体技术水平都属于国内首台或国际首创。”周振说。

    作为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周振肩负的使命不局限于几项产品或者几个企业。千人千山千担柴,周振志在鼓励更多的人致力于质谱仪等高端科学仪器产业的发展。“我们不仅是为了把自己的企业做好,即使有人到其他企业去了,也是为了把中国的质谱仪做得更强”他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