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8个月,经历了招人、电商选品、上线、推广运营,拿到了千万投资,却不得不把技术团队从孵化地苏州剥离搬去北京。这是不久前,礼品电商“心意盒子”的联合创始人张笑天主动撰文讲述的经历。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各类孵化器涌现如雨后春笋般,许多创业种子似乎也在一夜之间破土发芽。然而在新常态下,这些孵化器及其孵化的创业项目一路携手征程之后,结局却常常是——尚未成长的孩子早早脱离亲手孵化他的“母亲”,投入另外一个“娘亲”的怀抱,“母亲”忍痛割爱,无奈放手。笔者曾与南京、苏州、常州等多地科技创业企业家进行过交流,发现大多数成功的创业项目都会讲述相同的“创业历程”:创新创业人才被地方政策和环境所吸引,竞相创业,企业成立后靠政府补贴支持起家,产品开发顺利、商业价值得到认可之后,就转投更有资源的地方发展……
那么,孵化器该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又怎能避免沦为孵化企业的“二房东”?
首先,得承认“二房东”是当前中国绝大多数孵化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模式:提供一定期限的免费或低价场地,相对便利、低廉的基本服务,让创业者拥有一个放飞梦想的平台。但是,这注定只是一种低层次、粗放式的发展模式,想要获得创业人才项目的青睐,就必须在产业价值链上对企业有服务,而这种服务还必须是公共的,这样才能有未来的规模复制效应,也能从根本上避免走进“二房东”的死胡同。
其次,孵化器想要为创业者提供足够的增值服务,同样也必须具备多种资源要素的配置能力,专业领域的辅导能力,口口相传的综合品牌影响力。简单讲,其实就是形成一个待孵产业的公共价值服务平台,这是孵化器核心能力建设的核心。
第三,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说,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仅仅是走出第一步。培育一批与地方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有密切关联度的专业孵化器,集聚相关的风险投资、专业人才、衍生服务,以市场化的手段和机制留住创业人才项目,才算营造出一个相对完整的创业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