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一峰
■桂下漫笔
又要到孩子们的节日了。记得胡适曾经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第一看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怎样待女人,第三看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那么,胡适自己又是怎么看待孩子的呢。这得从1919年谈起,这一年,胡适的长子胡祖望出生。“升级”做父亲的胡适写了一首诗,题目直白得令人叫绝,就叫“我的儿子”。
而诗的内容比题目还要白。诗曰:“树本无心结子,我也无恩于你。但是你既来了,我不能不养你教你,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并不是我待你的恩谊。将来你长大时,这是我所期望于你: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不要做我的孝顺儿子。”虽然是诗,但话说得很清楚,父母并无恩于子女,养儿教儿只是尽义务,自然不应也不能期待子女有什么回报。这无疑是给了以父慈子孝为天理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一记当头棒喝。
不过,这些想法并非胡适首倡。汉代的王充早就说过,“夫妇合气,非当时欲得生子,情欲动而合,合而生子矣!”后来,还有人把话说得更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物寄瓶中,出则离矣。”用现在的话来说,怀孕不过是情欲冲动的结果,母腹不过是孩子暂时寄居的容器,孩子出生就好比一件东西从容器中倒了出来,从此就不应与容器再有任何干系了。这位高调宣扬父母于子女无恩论的高人,就是那个据说三岁时就知道让梨的孔融,这是不是令有些道学君子大跌眼镜呢?一千多年后的胡适,其实只是发挥了王充、孔融的思想而已。
1919年,另一位五四大咖鲁迅也探讨了类似的问题。他在《今天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力挺王充、孔融。他说,社会代际更替乃自然现象,父母生儿育女不过是人类社会延续的“经手人”罢了,并无什么恩义可言。不过,鲁迅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否认父母对子女有恩,并不是主张子女和父母应如陌路之人。相反,他觉得,人们所谓的“恩”,实质是把子女作为个人私产,内里还是贪图回报的念头作怪。而只有摆脱了蒙着“恩”字面纱的利害考虑,才能回归到代际关系的真正本质,这就是源于天性之“爱”。又只有以“爱”重塑代际关系,方能正确地看待孩子以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鲁迅是这样说的,“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以孩子为本位,就是要让孩子像一个人那样被对待,让他一个人那样去生活、去发展。而父母对待孩子,只应将天性之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之新人。
我们知道,鲁迅也好,胡适也罢,当他们做孩子时,深受传统家庭伦理之束缚,而且,两人均早年丧父,备尝孤儿寡母、寄人篱下的心酸和窘迫。但是,贤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不让后人复制自己的人生,在于身体力行地改变那些世人习以为常的错误观念。当胡适和鲁迅自己做父亲的时候,他们没有让孩子复制自己的成长经历,而是给孩子以充分的发展自由,去做一个独立的人。
胡祖望10岁离开父母,到苏州去读书。胡适给他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你这么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庭,你妈和我都很难过。但我们为你想,离开家庭是最好办法。第一使你操练独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练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觉用功的必要。”在信中,胡适语重心长地讲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告诉孩子“志气要放在心里”,为人要谦和。他还唠唠叨叨地说,“不要买摊头上的食物”“不要喝生冷水”“不要贪凉”“有病赶快寻医生”等等,并说“这几条都是很重要的,千万不要忘记”,一片父爱,溢于言表。当孩子学习不用功,又沾染了一些坏习惯时,胡适有些失望和伤心,但他没有打骂孩子,而是反省自己“人道的义务”没有尽到,并告诫妻子,对儿子总是责怪,这是错的,应该以鼓励的态度对待孩子,引他们向上向善。
鲁迅得子较晚,在写完上面说的那篇文章十年后,他唯一的孩子周海婴出生,才得以实践“怎样做父亲”的想法。周海婴说,很多人问过他,鲁迅是否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师那样教育孩子,在家授课、检查督促每天的作业、追问考试成绩、教诵古诗古文、请家庭教师教孩子练书法或音乐等等,凡是世间的教子方,人们都希望得到鲁迅的背书。令人失望的是,鲁迅对海婴的教育,却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周海婴说,自己小时候是一个“玩具破坏者”,凡是能拆卸的都要拆开看,经常把玩具弄坏,包括瞿秋白夫妇赠送的当时十分稀罕的进口玩具“积铁成象”、鲁迅买给他的价值22元的留声机,甚至许广平用的缝纫机,都被他拆卸过。叔叔周建人送给海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儿童文库》和《少年文库》,鲁迅任由其兴趣翻阅,从不指定篇目,更不要求记诵。鲁迅写信用印有花卉、人物和风景的中式信笺,并按收信人亲疏不同选用,但海婴却经常要越俎代庖,有时鲁迅觉得儿子所选不妥,但当海婴坚持已见,父子二人僵持不下时,又多以鲁迅的让步而结束。
我想,胡适、鲁迅的做法不是溺爱,而是以平等心、尊重心对待孩子,以此塑造孩子平等待人、自重律已之心。距离五四已有近百年了,但面对孩子,我们依然要问鲁迅那个问题,现代的中国人,应该怎样做父母呢?还是用鲁迅的话来回答吧。鲁迅有诗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可谓是对以“爱”重塑代际关系思想的精当诠释,不过,更重要的是,鲁迅还说作父母的要“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让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