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事
20年来,她一直从事药物滥用防治心理干预和评价方法研究,她开发了戒毒心理干预模式与方案,以及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干预模式与方案。
她先后在武汉市、襄阳市劳教所等对数百名学员进行心理干预和随访,三年操守率为19.6%,显著高于对照组。
她带领课题组成员并对来自9城市380余名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这些老师开展毒品预防教育,使接受此项教育的中学生累计达30余万人。
她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王增珍,她也是国家禁毒委合成毒品滥用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戒毒矫治研究会副会长。
作为一名研究人员,为进行吸毒原因调查研究,王增珍带领研究生在武汉市、襄阳市强制隔离戒毒机构开展吸毒原因调查与心理干预,举办戒毒心理培训班,编写《心理康复和拒绝技巧训练》讲义,《别了,毒品——回归健康、成功、幸福》学习资料,以及《回归健康、成功、幸福》家长用书。
王增珍和课题组成员探索预防戒毒后复吸的综合心理干预模式,对200余名学员进行心理辅导,为学员和亲属提供电话和上门指导,她们编写《毒品及相关情景心理脱敏》与《调节心态、激励成功》图片集,发放或邮寄给学员,鼓励他们坚持戒毒。
“在与学员亲属的共同配合和努力下,一些学员回归了正常的生活,有的自助创业经营商店,有的搞水果批发,有的在心理教育、邮政、宾馆等部门上班,有的在外地打工。通过连续随访,发现学员最长的操守时间为10年,这些远离毒品的学员个人身心康复,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他们的亲属也获得了安宁。” 王增珍有感触地说。
王增珍带领的课题组探索与建立的“动机—技能—脱敏—心理能量”干预模式,以提高吸毒人员的戒毒动机,掌握远离毒品的技能,淡化吸毒相关信息和感受,提高抵制毒品的心理正能量,并开发出配套的心理干预方案。
作为一名戒毒禁毒宣传教育的学者,王增珍和课题组成员还在戒毒和劳教干警中举办培训班,为干警编写了《戒毒人员预防艾滋病、预防复吸心理教育》资料,使近百名干警快速掌握戒毒人员预防艾滋病和复吸的医学知识和心理干预方法。
此外,王增珍组织心理学、艾滋病预防专家、博硕士研究生在戒毒、劳教戒毒学员中开展讲座和心理活动,编写《筑起防艾、拒毒的心理长城》画册,发放给戒毒学员,使千余名学员获得预防艾滋病和预防复吸的有关知识。为了使更多的人正确了解对戒毒患者的帮教方法,王增珍编写了《成瘾行为心理治疗操作指南和案例》。
在进行戒毒心理干预的同时,王增珍发现吸毒预防更加重要,为此她带领团队进行了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模式的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王增珍探索中学生毒品滥用预防的“认知—动机—情商—抵御技能”干预模式,编写和出版了《毒品和艾滋病预防教育》的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
“我们在武汉、郑州等9个城市的中学生中开展毒品预防教育,降低了中学生对毒品的好奇,增强了对毒品的抵御技能,评估发现90%以上的学生认为非常受益。” 王增珍说,她们也为家长编写了资料,在学校和社区进行“帮助孩子远离毒品”的活动。
目前,她带领的团队正在进行青少年新型毒品预防的亲子“认知—技能—心理成长”干预模式研究,初步证实这一干预模式可提高职高生对毒品的认知、提高抵御毒品的技能、沟通与问题解决技能,改善情绪状态,该模式已在全国5个大城市的职高生中进行了干预试验。
她也是一名老师。作为湖北省优秀教师、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王增珍编写多部讲义、学习资料、家长用书、教师用书、画册等,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毒品预防和治疗相关论文70余篇,培养了一批熟悉毒品预防教育和戒毒学员心理干预的近60名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