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宜州市市长周飞(左一)到企业调研 |
“三姐故里,宜人之州”。
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市近年来积极探索适合市情的发展道路,在推动富民强市、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绘就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斑斓画卷。
随着《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和广西加快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发展战略,宜州市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宜州市如何推动新发展,实现新发展?为此,科技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广西宜州市市长周飞。
稳进突围 提质发展 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记者:素有“宜山宜水更宜人”之称的宜州市,近来以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桂西北大地上迅速崛起。宜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近来有哪些亮点?
周飞:后发展欠发达是宜州最基本的市情。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加速发展,关键要看发展的思路是否明确,选择的道路是否准确,采取的措施是否正确。2014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项目推进和投资增长放缓、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价格低迷的严峻形势,宜州市坚持以“稳进突围、提质发展”为总基调,全力抓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增活力、办实事惠民生各项工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社会持续稳步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经济转型提质。三大循环经济产业实现产值35.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1.6%,同比增长11.8%,高能耗企业产值同比下降14.4%,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园区竞争力稳步提升。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34亿元,同比增长22.7%,完成工业增加值7亿元,增长25%;完成工业项目投资2.05亿元。大力推进特色优势农业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势头。桑园面积、鲜茧产量连续9年保持全国县域第一。核桃面积发展到11.8万亩,林业总产值1.8亿元。水产畜牧、果蔬、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实现新突破。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45%。
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旅游业蓬勃发展。“三姐故里·宜人之州”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30.31万人次,增长27.56%,旅游总收入25.26亿元,增长64%。荣获“中国最具魅力节庆(城市)”、“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市”等称号,刘三姐乡马山塘屯荣获“广西特色旅游名村”称号。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体育、卫生和计划生育、旅游发展、城市综合执法等部门职能调整和转变。着力推进简政放权工作,取消、下放、调整129项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后市一级行政审批事项为537项,全市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时限压缩60%以上。全年招商引资项目26个,到位资金50.8亿元。在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签约项目计划总投资105亿元,居河池各县(市、区)首位。城乡面貌明显改观。城乡路网日益完善。城区主干道龙溪路、南山路、恒源路实现通车,龙江三桥主体完成合龙,江滨路建设扎实推进,中心城区“七纵六横”路网结构基本形成。全市已有141个村(社区)实现通村水泥路,总里程达385公里,村级道路硬化率达74.76%。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成为河池市第一个使用管道天然气的县(市、区)。风貌改造取得新进展。宜州市荣获广西第九届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南珠杯”竞赛县级市特等奖。德胜、怀远两镇列入全国重点镇,刘三姐乡被列为“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深化“党领民办·群众自治”模式,深入推进清洁乡村活动,全市投入经费3686.88万元,建成3个乡镇垃圾处理中转站和1651处垃圾处理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宜州市在全国农村垃圾统筹治理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全面启动“生态乡村”活动,持续推进“美丽宜州”建设。大力实施“绿满八桂”绿化和人工造林工程,森林覆盖率达56.65%。完成上级下达节能减排指标任务,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量同比下降12.78%,宜州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政府承诺为民办好十项实事全面完成,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优先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投入3100万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个;投入2700万元,新建、改扩建石别、龙头等10所乡镇公办幼儿园,恢复5所校点。全市“五险”参保人数14.8万人,保费征缴完成2.24亿元。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荣获“全国敬老模范单位”称号,成功通过了“中国长寿之乡”认证。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140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1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3.06%。新农合参合率达99.18%,全市减少贫困人口1.4万人。
牢牢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科学谋划宜州发展
记者:把握好“时”和“势”,就好像水上行舟,顺流而下,就能通达千里;逆流而上,可能不进则退。对于宜州市当前的发展形势,应该如何把握?
周飞:科学认识形势,准确把握走势,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基础。当前,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既要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新常态的科学内涵和深刻要求,又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抓好各项工作,勇于担当适应新常态,竞进提质实现新作为。牢牢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谋划宜州发展。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面临的优势和机遇。一是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自治区启动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经济、特色产业等方面的项目建设,我们要积极做好这些项目的谋划工作,争取列入自治区、河池市统筹推进的盘子。二是宜州市承载功能、比较优势正在增强。受资源、环境、成本等因素影响,沿海发达省份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加大,产业转移在加快,而随着宜州市工业园区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承接生产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将为产业转移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发展存在潜力。一个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潜力。城镇化的一大作用就是创造需求,是未来支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空间,宜州市的城镇化水平只有34%,比全区低10.81个百分点,在这方面,我们还大有文章可做。二个是服务业发展潜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服务业不仅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而且也将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我们可以从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物流等领域上寻求突破,增加有效供给,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三个是基础设施建设潜力。从这几年的经济发展中我们发现,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仅可以改变城乡面貌,还可以在拉动内需、增加就业、服务民生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完善基础设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晚做不如早做,我们要加大农业、交通、市政、污水处理投入力度,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后发展欠发达仍是宜州最基本的市情,经济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如土地征收难,项目落地难、推进慢;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总量小,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较大,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转型升级步履维艰,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新兴产业还未形成规模,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人才匮乏、资金短缺仍是制约宜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等等。总之,我们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奋力攻坚克难,开创宜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紧扣建设桂西北新型中等城市的发展定位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
记者:新常态本身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谁能抢抓机遇,谁就能占据主动。对于宜州市来说,如何在新常态下把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引入新境界?
周飞: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加快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基于这样的考虑,今年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新常态,紧扣建设桂西北新型中等城市的发展定位,坚持稳中求进、提质发展的总基调,用好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巩固年和“五大工程提升年”活动两个抓手,实现城乡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特色旅游名市创建“三个新突破”,努力营造抓落实重实干、抓建设促发展、抓责任敢担当、抓纪律树新风的“四个风气”,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
狠抓项目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坚持以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集中精力抓好新项目开工、续建项目推进和项目前期谋划工作,完成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以上。抓好项目跟踪服务。精心谋划引进一批项目。掀起项目建设新高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经济提质增量。以建设循环经济为导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安排1500万元工业发展基金加快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全力提升园区竞争力。加快优势产业转型优化。加快推进工业项目。积极培育强优企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抓手,全面提升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上规模、提品质、增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着力提升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旅游业发展,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力推旅游业实现新突破。安排2000万元旅游发展基金,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为重点,强力推进特色旅游名市创建,力争2015年通过自治区验收达标。整合资源促进项目建设。强化旅游管理提升品质。拓展旅游市场增强活力。力推商贸物流业集聚发展。加快城乡建设步伐,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以创建全国园林城市为抓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科学规划城乡布局。完善市、乡、村路网体系。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健全城市管理机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美丽宜州·生态乡村”活动。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社会发展新活力。切实按照中央、自治区、河池市改革新政策新举措的要求,结合宜州实际,着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入推进财税金融改革。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多角度扩大开放。坚持惠民利民,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以民生工程为切入点,深入推进民生保障工程和开发扶贫工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动“平安宜州”活动深入开展,推进“一村一警”警务工作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行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打击涉黑和黄、赌、毒等各类刑事犯罪,推进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