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5月05日 星期二
导弹精兵何贤达
□ 李永飞 刘 刚 薛 凌
王杰摄

    ■军中典型

    中等个头,皮肤黝黑,国字大脸挑起两道浓眉,炯炯双目装满果敢坚毅。百万军中一兵卒,看似平凡普通,他却在18年军旅生涯中写下 “导弹精兵”的传奇——

    发射阵地,他精准驾驭战车长剑,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操作汇报演示,出色表现赢得阵阵掌声。

    西北戈壁,他枕戈待旦闻令出征,亲手将8发新型号导弹送上蓝天,长天大漠回荡惊天巨响。

    首都京城,他登台讲述带兵之道,荣膺战略导弹部队“十大优秀士官”,第二炮兵为他荣记一等功。

    他,就是“全军爱军精武标兵”、 第二炮兵某旅“导弹发射先锋营”三级军士长何贤达。

    导弹阵地,驾车仗剑写传奇

    塞外隆冬,关山飞雪,一声点火,长剑问天。这是第二炮兵某导弹旅成功发射的第100发导弹,指挥长就是何贤达。

    1997年底,何贤达当兵入伍,新兵下连分到炊事班。他找到连长想调到战斗班,却灰溜溜地无功而返。他把心一横,打算自学成才。

    白天浑身油腻,他一有空闲就用柴火当模拟器材,摆开“战场”练操作;夜里挑灯苦读,他把厚厚一摞专业教材悉数翻遍,嚼碎了装进肚里。

    半年后,全旅大考,何贤达名列前三甲。“火头军”抢了导弹专业的“交椅”,有人不服气,旅领导现场复试,却考出一个“百问不倒”,何贤达一下声名鹊起。

    走下灶台,登上吊车,何贤达成为一名导弹转载号手。寒来暑往,苦练精训,很快跻身全旅有名的“一吊准”。

    1999年,何贤达凭着“第一吊”的本领,参加建国5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用100余次转载导弹无一差错的优异成绩,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当上士官后,何贤达觉得肩上变化的不仅是军衔,更是责任担当。当时,被称作导弹发射“1号手”的重要岗位全都由高学历干部担任,由于干部轮换流动快,战斗力波动较大。

    “我想尝试担任‘1号手’。”何贤达主动请缨。

    这一想法,当时在许多人看来犹如天方夜谭。这个岗位不仅涉及高等数学、机械识图等多门学科,仅规程要点就有10万多字,电路图展开好几米长。

    勇者不畏险,何贤达义无反顾。2002年盛夏,西北大漠摆开考场,旅总师、发射营长、专业教员“三堂会考”,何贤达高分取得“1号手”上岗资格证,成为该型号导弹担此重任“第一兵”,当上发射一连一班班长。

    发射“男一号”,一干就是10年,何贤达却越战越勇。有人劝他“悠着点”,他大眼一瞪:“要看好风景,就得攀高峰。”

    2012年,他大胆建言由士官担任发射指挥长,并苦学精练通过严格的资格认证考核,成为第二炮兵首批士官发射指挥长。

    “他敢担责、敢拼闯,很多事在别人看来是传奇,在他这里却不足为奇。”旅政委陆艳先在旅里工作十几年,对何贤达的印象非常深刻。

    一次,他在操作中发现一块芯片读取数据有误差,先后对全旅装备进行5万多次数据判读试验,写出详尽的分析报告和解决方案,成果在部队全面推广。该型装备型号总师感慨地说:“一名战士的思考,让多少博士硕士汗颜!”

    何贤达所在旅是支能打胜仗的导弹劲旅,所在营是中央军委命名的“导弹发射先锋营”,所在连是第二炮兵授称的“科技练兵模范连”,他两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操作汇报演示,100多名将军来旅视察,都要到一班和他“唠唠”。

    这些传奇般的故事,让何贤达名气越来越大,有人专门统计过他的“数字人生”:当兵18年,28次执行重大任务,8次发射导弹,13次比武夺冠,5次立功,被第二炮兵树为“十大砺剑尖兵”“学习成才标兵”……

    思想阵地,传递积极正能量

    那一年,班里分来个叫韩凯的战士,大学本科生,出国留过学,一进门就给班长亮底牌:呆两年、镀层金,回家去干大事业。

    何贤达没有当头棒喝,倒想看看他能翻起多大浪花。一段时间,韩凯张口海那边很精彩,闭口说了你们也不懂,私下聊的一度搅乱课上讲的。

    一个周末,何贤达在班里摆开桌子,要和韩凯拉拉呱,主题就是“哪儿的月亮更圆”。全班列座,其他班的战士也来观战。

    韩凯认为国外“收入高、经济好”,何贤达却透过中外百年历史“比增速、看发展”;韩凯感叹身边“房价高、看病贵”,何贤达列举50多组数据阐述“辩证看、务实办”。

    一番唇枪舌战,韩凯心服口服。何贤达只提一个要求:“以后别拿那套‘歪歪理’糊弄人,别让人看不起你这个大学生!”后来,韩凯转变很大,参加了实弹发射,还评上了优秀士兵。

    何贤达爱玩,足球、篮球,打牌、下棋样样都会,不为别的,只想和战士打成一片。近几年,他却发现,班里战士“以前跟我玩、现在跟网玩”“以前找我交心,现在上网吐槽”。

    这是为啥?何贤达有些苦恼,倒是“85后”的妻子胡玲丽点拨了他:“不是一代人,很难掏心窝。”

    何贤达一拍脑袋,给媳妇一个深情拥抱:“再难也得上呀,看来不破除心中的“代沟”,就跨不过时代的‘鸿沟’。”

    图书室里,何贤达对《网络与社会交往》《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书籍爱不释手;军营网络上,他当上了“论坛版主”,开了“老兵微博”。这位官兵眼中的时髦班长,逐渐走进了战士的朋友圈。

    营长于洋洋说:“这个老兵真会玩!”何贤达带兵带出境界,会玩玩出成效。这些年,新兵下连,挤破脑袋要找他报到;老兵退伍,一班老兵哭天抹泪不愿走。

    播“阳光”、去“阴霾”,战士的思想阵地处处充满正能量,何贤达也收获得盆盈钵满:当选全军和武警部队百名好班长新闻人物、第二炮兵首届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模范,被评为第二炮兵好班长标兵、优秀士官标兵。

    人才阵地,千锤百炼出尖刀

    一班不一般,班长是标杆。旅长张赫深有感触:“攻难关、打硬仗,全班一心,其利断金!”

    当班长,要有号召力。说起“当年”,何贤达至今一脸自豪:“大喊一声‘跟我上’,刀山火海都没人含糊。”

    有一次,连队受命在偏僻货站卸载装备。时逢盛夏,暴雨如注,污泥黑水一片,战士面带难色。何贤达二话没说,挽起袖子、卷起裤腿,率先跳了进去。这一跳,带动全班、感染全连,提前半小时完成任务。

    那年盛夏,西北大漠被烈日烤得像炉壁,各班比着修筑工事。顶着近50度的高温,何贤达带着大家一干就是几小时,铆足了劲要让一班抢头彩,上等兵黎文志却嘟着嘴“泼凉水”:“不讲科学的蛮拼,只会事倍功半。”

    头彩抢到了,就在何贤达向黎文志炫耀“姜是老的辣”的时候,却得知班里两名战士中暑倒下了。正巧,那天夜里有行动,一班成了“老末”。

    夜已深,何贤达坐在骆驼刺旁,望着满天繁星,不停地叹息:“新形势下,如何带领战士跟我上?怎样才能把战士拧成一股绳?”

    傍徨中,教导员郑经华来到他身旁,帮他解开心结:“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咱们的传家宝,但不能通过刻意比苦来激励士气,更不能人为造苦来对待战士,传承精神实质最重要。

    关山冷月,夜风习习。何贤达敞开心扉深刻反思:把吃苦当品牌,“推迟休假”“提前归队”有时也并非“必须”;荣誉包袱背得太重,啥都想争第一,结果有时丢了西瓜捡回芝麻……

    观念一变,方法就变,一班仍然一路领跑,“效费比”却在提高,凝聚力更强了。

    去年年初,在全旅比武考核的前一天,重要号手沈少晨受伤住院,营里临时调整另一个连队的上等兵张旭“补缺”,全班通宵未眠为他补课,反复操作磨合,虽然比武中保住了“金牌发射架”的牌子,成绩却打破一班“最差纪录”。此后一个多月,全班齐心帮助张旭“淬火”,陪他深学专业、苦练操作,使他很快名列全旅专业考核榜首,成为一名优秀的发射号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