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05日 星期日
政府网站建设也应重视“供需关系”
陈青舟

■千言时评

    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对全国的政府网站进行普查,重点是网站的可用性、更新、互动等情况。消息一出,许多媒体感慨“僵尸网站”的确不能再继续下去,期待此举让僵尸网站“活过来”。那么问题是,是否让僵尸网站活过来,该回复的回复了,该更新的更新了,就是管理好、建设好政府网站了?换言之,该以什么标准判断政府网站是否建设得当?

    IT信息化因为实施简单,建设周期短,往往容易出现一窝蜂搞建设的现象。从前是网站,后来是微博,现在是微信公众平台。但其实不管是网站、微博还是微信平台的建设,都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相当专业的规划与技术支撑,更需要长期的优化维护和技术更新。当这些能力与建设理想不匹配,一窝蜂搞的信息化建设必然出现弊病,比如所谓的僵尸网站、僵尸微博、僵尸微信平台。企业网站变僵尸后果由企业自负,而若是政府相关的网站变成这样,当然就会被追责懒政,因为政府网站建设都是财政支出,容不得浪费。

    事实上,大家普遍都对一些建设得比较好的政府机构网站有较深印象,其模块设计、界面操作、反应速度等方面经过许多年更新变化,已经趋于成熟,较好地完成了如行政审批、资质报名、行政管理等一系列政府职能。观察这些优秀的政府网站不难发现,它们比较集中地出现在工作业务量大、流程容易科学量化、亟须提升服务反应速率的部门和地区。相信这些网站做的好的最重要原因,是“投入产出比”较高。

    这里所谓“投入产出比”,指的是付出相当的技术和人力投入后,确实解放了该单位人员生产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强化了行政职能,缓解了各方压力,可谓尝到了网络化、信息化的甜头。反之,如果一个单位的网站建成之后,不但没有起到提升效率,反而因为网站维护增加了工作负担,带来各种麻烦,那么这样的网站自然维持不了太久。

    网络和信息化是科技工具,目的是实现流程管控、信息透明。但为什么对有些单位而言会增加负担和麻烦呢?这就要从“供需关系”入手。投入产出比高的单位,往往表现为需要利用网络化帮助工作,为了更好利用网络化,不惜改变现实流程以适应信息化。投入产出比低的单位,则从根本上不觉得需要建设这个网站,或者至少不需要利用信息化进行流程管理和信息公开,但为了完成信息化工作任务而不得不装装样子建个网站。为何不需要网站,是信息化流程与真实流程不符,还是网络信息与真实信息不符,还是工作流程简单,的确用不到耗费人力物力搞信息化手段?

    在此轮政府网站普查中,如果僵尸网站重新做做样子,是不是就又一次完成了任务?

    因此,政府网站普查和监督不仅要关注该网站是否可用是否更新,更为关键的是,关注该单位究竟为何需要,或为何不需要一个网站。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