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8日 星期六
“我是吴宓教授!”
文·魏邦良
朱少华 绘

    吴宓是一位教龄四十、弟子三千的成功教授。立足讲台,吴宓认真地、卖力地划过了动荡不已的时代,也划过了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一生。

    有人说,当一个好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对讲授的内容熟读成诵;其次,对教授的内容兴趣盎然;最后,对学生关怀备至。无疑,吴宓三者都具备。

    熟悉讲课内容不必说了,无论是品味《红楼梦》还是分析莎士比亚,吴宓都能大段大段背诵原文;另外,对所教授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吴宓均有浓厚的兴趣。他曾抄录了阿诺德的话和弟子共勉,大意是:“对完美的追求就是对甜蜜和光明的追求”“文化所能望见的比机械深远得多,文化憎恶仇恨;文化具有一种伟大的热情!——使甜蜜和光明在世上盛行。”“我们必须为甜蜜和光明而工作。”吴宓喜欢说“我本东方阿诺德”,表明他和阿诺德志趣相投。

    作为老师,吴宓无论是上课还是课后批改作业,都非常认真细致。一次他检查某学生作业,发现该生把《伊利亚特》拼写成“Illiad”,多写了一个l,就为该生改为“Iliad”,还有一次,该生把尼采拼写成“Nietsche”,少写了一个字母z,吴宓又为他做了修正:Nietzsche。

    有一次上课,吴宓提醒学生,英国小说家Thackeray不是Thackery,他说,你们总是把结尾的eray写成ery。

    有这样严格细心的老师,学生们无论是做作业还是听课都不敢掉以轻心了。

    吴宓认真严肃一丝不苟,但他并不严厉,相反,他上课时总充满人情味,且不时幽上一默,以活跃课堂气氛。

    一次上课,他用英文这样介绍自己:“My Chinese name is Wu Mi;my English name is Mi Wu。”一句话逗乐了大家。

    很多学生问吴宓怎么才能学好古典文学,吴宓的回答是八个字:“多读,多记,多背,多用。”还进一步解释说:“好些同学说文言虚词难以理解,其实不难,你自己经常用就解决了。你把生活中遇到的事改用文言来表述就行了。比如吃饭,就可以说三两尚不足,何况二两乎?这不就用了几个虚词。”

    当时粮食紧张,定量供应。吴宓不过是以调侃的方法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其实吴宓本人生活一向节俭,绝不会因为生活穷困发牢骚的。有位学生考虑到老师营养不良,在亲友那里搜罗了一些油票粮票,买了一些腊肉和甜食送给老师,没想到吴宓很生气,立即拿出一封信说,“我正在给广州的朋友写信,不许再给宓送食品。宓是什么人?宓需要精神上的朋友,交谈学术上的事情,你怎么把我看成一个贪吃的人?”学生解释了半天,吴宓才收下,并命该生再不能这样。其实,吴宓后来也没有享用弟子送来的礼物,全分送给了别人。

    吴宓古貌古心,坦诚实在。他的认真敬业一丝不苟给学生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也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论大事小事,吴宓都有自己的原则。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他公开说:“批林,我没意见,因为我不了解;但批孔,绝不可以!”在一次召开的“批林批孔”运动中,一位学员不怀好意向吴宓发问:“吴宓,你对‘克己复礼’有什么看法?”周围立即聚了一群人看热闹,吴宓朗声回答:“‘克己复礼’是很高的道德标准!林彪是反革命,他永远做不到!”周围群众立即斥责吴宓“反动!”“顽固!”但吴宓不为所动。

    吴宓对大事,坚守原则;对小事也一丝不苟。

    就连平常写信,信封上的字也是端端正正一笔不苟,他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随时随地想到如何给别人以便利而不给别人添麻烦。把邮票贴到盖邮戳最顺手的上角,不是远比贴在背后教人翻转寻找为好吗?门牌号码中一个潦草数目字就可能使投递人来回跑很长的路。”

    一次,吴宓在课堂上给学生分析《名利场》,课后,他对学生江家骏说:“我有一本《名利场》,上面有我的批注,现在这本书在北京的家中。待书运来,就把它送给你。”但后来很长时间,江家骏也没等到这本赠书。一年后,江毕业到某高中教俄语。一天,他收到吴宓寄来的《名利场》,是一本新书,上面没有批注。书里夹着一张纸条,上面是吴宓工整的几行字:

    “宓藏有Oxford本Vanity Fair一册,附着Thackeray自绘插图,该册并有宓之批注,为昔年授课用者,曾约定以该册奉赠江家骏学弟。乃今春北京藏书运到,竟缺此册,益为友生取有之矣。只得以另一本奉赠,尚可读。”

    比起课堂上的“言传”,吴宓这样的“身教”更有感染力。

    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学生周锡光,因为勤奋好学颇得吴宓好感。1962年,周锡光因病休学,吴宓给他写一封很长的信,叮嘱他安心养病,鼓励他坚持学习。一年后,周锡光病愈返校,想回原班读书。吴宓却劝他留一级,说:“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读书,你们现在学习专业的时间太少了。你多读些书将来对国家不是更好吗?宓劝你复学后读下面年级,不要重虚名只想早出去工作。”

    周锡光听从吴宓的劝,留了一级,多学了一年。

    1963年1月,周锡光生日那天,吴宓送给他一段话,对他的做人与学习作了详细的指导与勉励:

    1.永不吸纸烟,酒亦不经常吃,多走路,多劳动,以长保我健康之身体与美好之容颜。

    2.养成勤敏之习惯;任何大小事,皆必“心到、眼到、手到”,(有时还需口到)。

    3.“俭以养廉”;量入为出;非万不得已,不向人借钱(分别“赠”与“借”,借来之钱必须速还——借书亦同)。

    4.固须博览、多看杂书。但无论何书,皆必须(1)一直连续到最后一页、一行,一书未读完,不换第二书;(2)积钱买一部旧版《辞海》,读书有一字之音义不明,必须立刻查出;(3)查出之后,有某句的意思仍不全了解,必须请老师或朋友指教,直到满意为止。

    5.存心忠厚、秉性正直。甘愿吃亏,决不损害别人丝毫。言而有信,处处积极负责。

    6.忠心地服从党,服从政府、学校、各级组织和领导。事事恪守规则。不为危言、激论。言行稳健、步步合法、合理、合情,则常乐而无忧。

    这几条,周锡光铭记心间,并落实在行动中。

    吴宓晚年双目失明,被妹妹接回老家陕西。病榻上的吴宓常低声喊道:“我是吴宓教授,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给我饭吃!……我是吴宓教授,给我开灯!”

    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吴宓念念不忘的是他的教师身份、育人生涯。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