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
文·王军荣
一项最高奖金达100万元的大奖,目前正在四川大学开展评选工作。3月17日,四川大学首届“卓越教学奖”网络票选活动正式开启,15位候选教师正接受师生的网络投票。从2014年12月底启动评选以来,这项旨在激励教师潜心于本科教学的大奖,遭遇了激烈的争议,引发了师生们的关注。(3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奖励本科教学一线的任课教师,最高奖达100万元,这是大手笔,然而,绝非全国独有。浙江大学也是如此,从2012年首届颁奖以来,浙江大学已为24名优秀一线教师颁发奖金,其中4名教师获得百万大奖。
教师理当教学,原本天经地义的事情,可在高校,却是普遍蔓延着“重科研轻教学”。其背后是利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重科研,不仅能够在职称上获得“优先权”,而且经济利益更是可观。因为上课的课时费和动辄几十万元的项目经费和层层奖励相比,简直微不足道。现在重奖教学一线教师,且奖金达到百万,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困局。然而,却产生了新的问题。其一,难道获奖和未获奖教师之间的差距真有100万元,50万元?其二,获奖的教师毕竟是极少数,但全校的本科教学却需要全体教师去参加。需要的是所有的教师都去重视课堂教学,这就像一味重奖奥运会冠军,但全民体育却未必能跟上去了;其三,重奖教师就能够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困局吗?一味地金钱刺激恐怕也走不了多远。重奖本科一线教师,让教师回归到课堂,这是值得肯定的,也是进步,然而,如何奖励,如何开辟更多的鼓励本科教学的渠道,这是需要智慧的。在我看来,百万奖一个教师不如奖十个教师,奖一个教师,只是激励了一个教师,但如果同样的钱奖十个教师,则是十个教师受到了激励。而一个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也不可能承担所有的功课,而学校的目标应该是调动所有教师的上课积极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让他们的成绩得到肯定,如果一些教师因为觉得获百万奖无望而变得混日子,则会使一部分学生受到伤害。
重奖本科一线教师之外,还要有其他激励手段。日前,湖北省首次在省内高校推行职称分类评审,构建多元化复合型评价体系,把教师分为教学为主、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社会服务与推广4种类型,新评审标准对教师的评价不再“唯论文论”,潜心教学、科研推广做得好的,也同样可以评上教授。这就在职评上为重视本科教学的教师以希望。另据了解,复旦力推学术评价“代表作”制度,评教授不再论文数量说了算。这同样也是对“重科研轻教学”的扭转。
“卓越教学奖”不该是尴尬而该是更“卓越”,百万奖一个教师不如奖十个或者更多。受奖的教师多一些,有更多的激励手段,并且能够坚持下去,“重科研轻教学”最终会被逐渐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