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3日 星期一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推动科技创新纪实

    □ 通讯员 许学建

    近日,由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申报的24个苏州市软科学项目全部获得立项,位列苏州同类院校前茅。而从2004年到2009年,学校总共才拿到1个市软科学项目。一年完成建院前六年总和的24倍,这种“井喷式”的增长从何而来?

    “在‘十二五’规划的第1年,学校便基本完成了5年的科研任务。”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陆建洪告诉笔者,2011年,学校实施了“科技创新服务团队”计划,将科研创新从“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取暖”,让教师在团队中互相碰撞、共同成长,激发科研潜能。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处长陈福明坦言,建院头几年,学校一年会申报几十个项目,但真正批下来的寥寥无几,质量还达不到要求。

    “每个教师都能做到8分,但就差那关键的2分”,是当时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工作的普遍状况。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业务流程外包研究与服务团队负责人顾全根告诉记者,加入团队前,自己一直是单打独斗、暗中摸索,有10个左右、凭借自己理解做的选题没能申报成功。

    2011年,经过调研分析,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发布《科技创新服务团队遴选与管理办法》,组建起5支科研创新团队,并在团队中确定一名带头人负责具体工作。此外,学校给予每支团队3万元的经费资助,用于科研工作和队伍建设。在陈福明看来,通过筛选和磨合,把具有不同能力、专业方向、知识背景的人员结合在一起,实现信息、资源的集聚和共享,产生出的是“1+1>2”的效应。“教师们通过头脑风暴,对课题凝练、技术研讨、瓶颈问题到申报等环节进行全面科学的研讨,打通了科研从理论到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杨军告诉记者,研讨别人的课题,对教师本身也是一种提升,拓展了他们研究的视野和思维。“学校希望教师的科研不是在校内竞争,而是在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上展现才能。”为了提升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每支团队的负责人可谓煞费苦心。光伏风电控制技术团队负责人陈堂敏告诉记者,一方面,自己会请企业、高校的专家走进校园,帮助团员研讨,对科研的主题、目标等把关,手把手指导。

    在陈志峰近年承担的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中,从2011年到2014年,与“农业物联网”有关的课题就多达5项。对此,他解释道,背靠科研团队这棵“大树”,自己可以将科研项目进行系统规划,为企业提供系统而又全面的科研服务。“我们已经与苏州一家农业产业园保持多年合作,而不是‘打一枪,换一地’。”

    2014年,苏州经贸学院借鉴“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经验,组建成立11个研发中心。作为“吴商文化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盛立强告诉记者,中心不仅可供教师“碰头”搞科研,还配备了企业捐赠的众多设备,教师和学生有研究需求便可使用。

    得益于数码印花中心与苏州新民纺织科技公司的前期合作,由张小英负责的“高性能材料开发中心”成功与公司实现对接,并开发了化纤、丝绸等新型面料。“现在,我们会把科研创新的新技术、新材料带进课堂,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到研发过程当中,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走上工作岗位。”“2014年,苏州经贸学院共申报专利200多个,授权135个。”杨军告诉记者,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已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中心110多个、“订单班”17个、生产性实训基地25个。“校企合作项目覆盖了全校37个专业,而学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