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3月9日电 (记者瞿剑)全国政协委员、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今天表示,在中国经济呈现新常态,面临扩大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巨大压力,以及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的新形势下,国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培育一批像高铁、水电一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移动能源就是这样一个正在全球兴起的、中国已经领先一步的优势产业,必将成为“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极。他是在今天下午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的大会发言中作此番表述的。
移动能源使人类获得更大自由度
“移动能源是以可移动的分布式发电技术为基础,通过和储能、控制、信息通信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实现能源的可移动、全天候、高效率供应”,作为全球技术、规模均处领先地位的太阳能薄膜发电企业领导人,李河君如此定义移动能源。他表示,移动能源是能源利用方式的一场革命,因为它颠覆了传统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由传统的集中供电,变成每一个个体都是发电主体,实现了能源的无处不在。比如,太阳能无人机,可以不用燃油,实现长时间连续飞行;太阳能汽车,可以不用汽油,在太阳下边行驶边充电,摆脱对充电桩的依赖;而手机、平板电脑、背包、帐篷、衣服及其他特种装备等,都可以利用太阳能随时随地发电。因此,移动能源可以理解为“人造叶绿素”,即让人类像绿色植物一样直接利用阳光,而非传统化石能源那样经过燃烧转化为电能。可以说,“它是能源利用的终极方式,将使人类获得更大自由度”。
李河君强调,移动能源的核心技术就是薄膜发电技术,薄膜电池像纸一样可弯曲、可折叠、可携带。移动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关系,就像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一样,它包括可移动、可穿戴的太阳能发电,也包括离网的分布式发电。
未来3年薄膜发电市场规模超8万亿元
李河君指出,移动能源具备高科技+能源的双重属性,涉及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五大领域。它除了改变传统能源的运输和发、输、配、送方式,还能使现有工业化流程再造,并直接带动电子、玻璃、钢铁等85个产业升级。
就公众对薄膜发电技术成熟度的普遍疑问,李河君解释,薄膜发电的转化效率现已超过30%,“简单说,就是100个单位的太阳能,可以有30个单位不经过燃烧直接转化为电能,而传统化石能源利用只有1—2个单位,还带来大量排放和污染”。今后,随着技术进步,转化效率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移动能源将惠及千家万户。据测算,未来3年,移动能源、薄膜发电的直接市场规模超过8万亿元,是汽车产业的3—5倍,将会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他分析,便携式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两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对移动能源的巨大需求。预计到今年底,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将会突破17亿,中国用户将会突破5亿。据测算,每个智能手机年耗电量约12度,17亿个智能手机的年总用电量超过200亿度,相当于三峡电站1/5到1/4的年发电量,而电动汽车对电力的需求更高。传统集中式能源供应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能源供给需求,以可移动、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太阳能薄膜发电技术将成为移动能源时代的最佳解决方案。
移动能源已非未来设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移动能源以非燃烧方式直接把太阳能转变为电能,实现能源利用零排放,倒逼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这是一场占据道德高地的商业模式革命”,李河君断言。
他介绍,中国企业通过实施“并购全球核心技术—消化吸收、整合升级—形成新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驱动战略,拥有了全球最先进的薄膜技术;同时推进大规模产业化,技术优势正在变成市场优势。所以,移动能源和薄膜发电已不是一种概念和未来的设想,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抓住这个战略机遇,中国完全可以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领先一把”。
李河君由此建议,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把握难得机遇,鼓励和扶持这一中国已经领先一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打造成像高铁、水电一样的优势产业,从而“有望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并开创人类移动能源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