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8日 星期日
财报在变,委员不能不变
国家账本:想说懂你不容易
本报记者 张佳星 王 飞

    ■两 会 话 题 

    “不是专业的,看不太懂。”3月7日下午,按日程,政协小组会议讨论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会议开始近半小时,教育界别发言的几位委员多是类似开头。“老三句”之后就转向其他讨论,直到主持人发话,“我们今天下午的议题是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同为经济门外汉,科技界委员也表示对预算报告“挠头”,在主持人请委员自由发言后,会场出现短时寂静。

    “年年参加两会,年年都看不懂。”一名老委员有些无奈。“看不懂预算报告呀”“对,预算太专业了,我也看不懂”“是啊,没法讨论”……陆续有委员低声附和。

    “会场年年这样。”一位多年跑两会的记者私下说。

    事实上,国家账本在慢慢发生变化,从白色一本到多本不同色彩。1997年之前,只有一般公共预算这一本“大账”,这一年因为13项政府性基金加入,账本变为两个。到2007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独编制,预算报告有了三本账本。去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开始编制,成为上两会的“第四本账”。也是从2014年开始,这些厚度不同的账本出现了不同的颜色。

    今年预算报告有“4大类8大本”,参加教育界小组会的财政部科教文司司长赵路解释,“传阅的两本粉色,汇报了上一年,计划了这一年。绿色本,是按照预算法和规定新增加的,专门介绍‘转移支付’。”此外,白色,是政府预算报告,35页,满是文字;黄色,150页,报告“解读本”,以彩图和漫画形式为主;红色,政府总预算表,350页,纯表格,是详细的政府总预算表。

    “看不懂可以问啊,当了三年委员,学习机会是有的。我来提个问题吧。”有位教育界委员响应主持人号召转向赵路。

    但委员想问,这些问题也不是人人都能回答。赵路说:“我也只能解读科教文卫领域的事,其他领域的问题我可以记下来,回去查查。”

    科技界别的蒋华良委员也期望能有“专业解读”,他建议,“大会秘书处最好能安排专门人员给委员做个讲解,方便委员了解和发表意见。”

    的确,无论是教育经费还是科研经费,怎么给,如何花,花在哪,都归预算管。除了国家账本本身,它在落实中的程序问题也备受关注。

    “不爽快地给整年经费,也至少发个大部分,”葛剑雄委员代表多个项目承担者向赵路诉苦,“拨款时间晚,还拖泥带水。以后是不是可以控告具体管项目的违反新《预算法》?”

    面对这个问题,赵路先分享了今年的一个转变。“科研事业有自己的特点,项目有延续性,”他介绍,去年3月份,财政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一个文件,对项目完成后净剩余资金的处理做了改变,“以前规定收回,现在可以有条件地留归单位使用,只要单位能通过信誉评定。”

    这项新规保证了“多的能留下”,与之前“跨年项目经费可以结转到下一年”的规定一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

    对于资金无法一步到位的原因,赵路讲起花预算的流程,“以教育部为例,它需要按月到国库请款。”

    用什么请呢?“实施方案。”赵路解释,“钱是为办事服务的,办事的步骤1、2、3列清楚,有执行性,钱就拨得爽快。实施方案欠考虑、不够细致、可行性差,要来回调整拨得就晚。”

    “打个比方就是,盖大楼,钱备下了,图纸没画好,不能给拨钱。”赵路解释说。

    “此外,一年的财政收入不是在一月份全部收完,因此分段拨放,预算执行才有均衡性。”赵路说。(科技日报北京3月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