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开发区一隅 |
过去一年,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围绕转型升级主线和民生幸福主旨,加快建设全国领先高新区,全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积极应对和克服经济下行,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创新火炬区”建设步伐加快 经济质效大幅提升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06.9亿元,增长8.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90.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3.5亿元,增长9.6%;固定资产投资130.2亿元,增长19.2%;国地两税收入79.1亿元,增长1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亿元,增长11.8%;预计实现出口总值85.5亿美元,增长4.1%。上述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的总量均位居中山市首位且基本实现2位数增长。
产业平台进一步夯实。倾力支持翠亨新区建设,两区相互依托、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提升了战略发展平台;阳西产业转移园区再度获得省级目标责任考核“优秀”等次,获得省500亩土地指标及2.8亿元扩能增效专项扶持资金奖励;潮州中炬科技工业园招商引资、厂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首期4.5万㎡通用厂房已动工建设。
产业集群进一步拓展。中山健康科技创新型集群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光成像与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功获批“广东省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招商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深圳、北京招商平台,推进瑞士、美国、加拿大招商,引进44个新兴产业项目,“3·28”招商引进内资38.24亿元,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签约会签约项目投资额达156亿元。
企业培育进一步深化。新增8家十亿级培育企业,45家企业纳入市新三百实施计划,康源基因技术等7家企业纳入市级认定的健康医药兼并重组企业,易山重工等2家企业完成股权收购,广盛运动器材等4家企业列入市总部企业培育名单,新增入库企业73家,净增上规上限企业59家。
项目建设进一步落实。促进26个项目动工,33个项目投产或开业,预计达产后可增加43亿元产值、3.3亿元税收。绿色制造进一步实施。超额完成市政府对各镇区节能目标评价考核任务。
科创水平进一步提升。科技项目申报、立项及专利申请继续稳居全市首位,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新高;1个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17个项目获市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总量增长70%,其中7个为一等奖,占全市58.3%;留创园升级为国家级留创园,健康基地生物医药孵化器被省科技厅批准为国家级孵化器培育单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引入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高校创新平台4个;获批国家创新创业人才2人,市创新科研团队4个,市院士工作站1家,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家。
科技金融进一步融合。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前海挂牌企业7家、中小板创业板申报企业3家;引进我市首家混合所有制融资担保公司,科技金融机构集聚区聚集相关机构近30家,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成为全省第一个直接设在国家级高新区的省级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分中心;累积落户10个品牌创投、18只股权投资基金,促成20多家科技企业成功引入风险投资。
实施创新发展“六大”专项 全力推动转型升级
新的一年,火炬区提出,坚持“科技引领、产业先导”理念,大力实施创新发展“六大”专项行动,确保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增量质更优,打造火炬区经济发展升级版。
——实施“创新能力增强”专项行动
围绕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目标,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全面优化创新环境,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增强科技项目的带动力。以项目为抓手,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做好省、市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做到储备一批、上报一批、立项一批、实施一批,推动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突破。贯彻国家、省、市科技项目监管的政策,加强项目的监理和验收管理,规范科技经费的使用,做好项目跟踪,促进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增强创新集群的影响力。结合《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发展规划》,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部署,完善产业的创新环境和条件建设,进一步增强健康科技产业集群、光成像与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辐射能力,促进区域集群创新。
增强孵化器的孕育力。发挥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的领头作用,继续扩大孵化场地,壮大孵化企业规模,鼓励各区属工业公司围绕产业特色建设专业孵化器,完善“前孵化器(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完整的孵化链条,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
增强创新平台的承载力。完善以产学研平台、创业平台、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为主体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支持和引导企业大力创建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引进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面向产业集群服务的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平台。加强已引入的光学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康方大分子药物平台、化妆品安全评价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高技术服务能力。
增强创新人才的支撑力。完善人才政策,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充分利用招才引智交流会、中山市驻欧洲人才工作站、留学人员创业周、旅欧博士中山创新创业基地等引资引智平台吸引海外高新人才前来创新创业。突出对创新团队的引进和培育,引导企业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育省级创新团队。
——实施“企业培育发展”专项行动
狠抓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省、市78多亿元技改扶持资金,深度挖掘企业技改潜能,在增资扩产、设备更新、智能化提升等方面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提高企业竞争力。
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高新企业、优质企业通过收购兼并低效、破产企业,实现增资扩产。鼓励企业强强联合,打造工业“航空母舰”。转移或退出一批占地大、产能低、税收小、污染重的企业,实施腾笼换鸟。
实施企业分类指导培育。对早期项目,利用孵化器、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等平台做好孵化创业服务,使好项目快速培育成型;对中期项目,通过安排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一企一策”进行培育,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对中后期项目,鼓励企业对接资本市场,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实施“科技金融融合”专项行动
探索“科技金融结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特色发展道路”,积极创建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
改革产业扶持投入方式。探索产业支持资金由无偿资助转为有偿使用的模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尝试财政支持产业发展资金用于股权投资的管理模式。
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继续保持与深交所和全国股转系统紧密联系,完善资本市场工作机制,推动企业对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境外市场、新三板、区域OTC等多层次资本市场,逐步形成“储备一批、改制一批、申报一批、上市挂牌一批”的推进格局,争取年内新增5家各类上市挂牌企业。
集聚创投基金。在现有18支基金的基础上,以扶持政策、雄厚产业基础和优质企业资源库等有利因素吸引集聚天使基金、科技孵化、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并购和产业基金等创投机构,做大创业资本规模。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以科技新城投资大厦为载体,继续引进银行、证券、期货、担保、保险、基金、租赁、股权交易等机构,成立一批科技支行、科技小贷、科技担保等类型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建设科技金融示范性公共服务平台。以广东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中山火炬高新区分中心建设为抓手,通过一站式服务大厅、沙龙活动和科技金融联盟协会等方式,为园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上市辅导、创业投资、科创信贷等科技金融服务,建设服务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园区平台提升”专项行动
主动破解土地资源限制,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
盘活园区用地。挖掘现有土地潜力,提高每亩土地的产量,出台政策鼓励区属总公司改造旧厂房,争取每个区属工业公司每年盘活100亩土地,挤出新的发展空间。
发展工业房地产项目。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型工业地产项目,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积聚发展平台,要求每个区属工业公司每年盘活50亩地建设工业地产项目。
加强经济协作区建设。积极推进阳西产业转移园区和潮州产业帮扶园区的发展,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平台。全面启动阳西园区三期开发,完善生活配套,建设创新服务大厦项目,打造生产服务平台。完成中山(潮州)中炬科技工业园首期通用厂房主体建设,积极谋划投资8亿元占地300土地的“潮商城”项目开发工作。
——实施“招商选资提质”专项行动
拓展招商网络。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招商战略,在北深广、欧美等项目资源密集地拓展招商网络。国内建立和强化与深圳贸促委、中关村企业家协会、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等机构的招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国外要积极利用中瑞产业园招商机遇开展欧洲、美加招商。结合产业集群特点,以电展会、装备展等展会的模式举办招商活动。
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将项目准入门槛提高为投资强度600万元/亩,税收强度45万元/亩,产出强度800万元/亩,控制增量用地,要求新项目符合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注册资金、产值和税收等七个约束性指标的控制标准,将约束性要求和违约责任写入购地投资协议,防止“圈地”现象。
——实施“项目建设加速”专项行动
重点突破土地、规划制约因素。积极协调省、市有关部门,争取建设用地规模指标,妥善解决影响项目建设的关键问题。主动适应上级政策,抓住“三规合一”改革契机,积极作为、敢于担当,为项目动工创造条件。
继续实施和完善项目建设推动机制。充分发挥好重点项目领导挂钩机制、月度经济工作分析机制、项目台账管理机制和项目奖惩机制等“四大机制”的作用,力促重点项目早动工、早投产、早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