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6日 星期五
共同开创广西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人大代表履职建言综述
本报记者 江东洲 刘昊
1月27日至2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南宁召开。图为人大代表在发言。吴国锋摄

    新常态下开启新征程。

    1月27日至2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广西各地的600多名代表,肩负全区人民的重托和期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充分发扬民主,积极建言献策,总结广西发展成就与经验,共商广西改革发展大计。

    谋发展,话改革,谈民生。一次次发言,一份份议案和建议,无一不饱含着代表们浓浓的责任意识和民生情怀,以及共同开创广西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的热切期盼。

    关注发展,注入广西经济发展新动力

    新常态要有新作为,新征程要有新气象。

    当前,广西与全国一样进入了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既要顺应全国发展的大趋势,又要把握好广西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特征,明确战略方向,挖掘增长潜力,找准工作着力点。

    代表们认为,广西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历史欠账多,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基本建成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两个建成”目标,必须保持一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只有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才能保就业、保财政、保民生。

    新常态下,广西经济发展新动力从何而来?要如何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围绕构建比较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农业、水利、交通、市政、能源、环保、服务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构建富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通过产业化创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围绕构建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增加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断改善民生……今年广西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促进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新常态是传统产业的一次“大洗牌”,是新兴产业的一次“大破题”。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虽然去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并没有严重依赖资源或某一个产业,新常态下这给广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带来了新机遇。”代表们认为,构建富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必须抓住全国性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进行科学谋划,重点抓好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质量等工作。

    2014年,广西调整结构强产业,提质升级呈现新亮点。深入实施工业强桂战略,推进“1131”工程年度项目330个,其中重大产业升级项目50个,年中新增2.5亿元专项资金帮助企业应对风险解难题。铝、糖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的进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工业结构趋向优化,高技术产业、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转型升级交出了一份亮丽成绩单。

    但与此同时,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后,广西工业的发展方式亟须转型升级。

    “作为后发地区,广西应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业态经济。”代表们表示,当前,广西科技创新效果还不明显,创新驱动能力不强,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还处于低支撑和弱引领阶段。提升传统工业的发展,除了在引进高新技术的同时,还应加强自主创新。

    工业发展面临挑战之时,广西现代服务业却发展迅速。2014年,广西通过实施服务业百项重点工程,新增安排2亿元专项引导资金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信息等服务业发展,加快建设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20个特色旅游名县,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7.4%和26.5%,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65.9%。

    “全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8.2%,广西的比重为33.4%,这说明广西的服务业包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有待提升、规模有待扩容。”代表们认为,现代服务业是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应该把现代服务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代表们表示,当前广西第三产业发展主要依靠运输邮电业、批零贸易业等传统行业支撑,而体现现代化水平和市场化特点的新兴行业,如物流、通信、金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的发展速度依然较慢,不仅制约了自身的发展,还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

    旅游业是广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推进旅游业的发展,代表们建议,加快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在积极完善高端旅游项目和重大旅游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大力度创建特色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进一步突出特色、挖掘内涵、形成品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升级旅游休闲消费。

    一条条意见,一条条建议,凝聚着代表们的智慧和心血,汇聚成一种新常态下加快广西发展的力量和信心……

    情系民生,努力把“福”字写得更大

    民之所向,政之所为。民生,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也是人大代表们热切关注的焦点。

    2014年,广西保障民生补短板,社会事业得到新发展。公共财政支出更多地向基层和民生倾斜,重点解决教育、扶贫、就业、社保等领域的突出问题,民生支出占比提高到77.1%。

    “加强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构建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今年广西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改善民生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担起民生工程的重大责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筹措资金520亿元继续实施10项为民办实事工程,重点抓好“千村通公路”、260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千万农户住房保险、2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一批幼儿园、5000个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等六个方面的民生项目,确保建成一个、见效一个、惠及一片。

    代表们认为,这些重点民生项目所涵盖的交通、安全饮水、住房保险、安居、教育、生态等,都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政治情怀,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红利的具体表现。

    教育是民生之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广西将加快推进教育振兴“双千计划”和“八大工程”,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当前广西教育工作面临比较大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高,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比较缺乏。”代表们提出,广西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教师人才的合理交流途径,既能留住人才,又能激励人才。

    作为全国扶贫工作重点省区,扶贫开发是广西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也是代表们热议的一个重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提出自治区本级增加生态移民扶贫工程资金1.15亿元,说到了我们山区百姓的心坎上!”来自农村基层的代表们表示,广西很多贫困人口都分布在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居住分散的大石山区,扶贫成本很高,特别是受资金的影响,扶贫推进难度较大。因此,生态移民扶贫能够使贫困群众真正拔穷根摘穷帽,早日过上小康生活。建议自治区有关部门出台具体措施,进一步整合资金投入生态移民扶贫,让更多山区贫困群众享受这一利好政策。

    当前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养老产业。代表们建议,要加快养老体系建设,使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财政支出,特别是对民生领域的支出,要充分考虑支出达到的效果,避免资金浪费。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农村更加空心化,病残孤寡老人的照料问题将越来越严峻。“虽然政府对孤寡老人各种补贴越来越多,但相比他们面临的现实困难而言还远远不够,仍需继续加大投入。”有代表建议,可通过普及互助养老模式,解决农村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

    “目前大部分养老院环境较差,老人不愿意去,子女也不愿意送老人去。”代表们表示,解决养老问题要以家庭和社区养老为主,但社会养老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广西养老院建设相对欠缺,迫切需要政府予以支持,加强引导。

    “看病难、看病贵”仍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着力研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代表们表示,尽快制定分级诊疗体系实施方案并分步实施,有利于破解看病难问题。设区的市要成立专门机构,统筹管理新农合资金。

    代表们提出,实施基层医疗机构“特岗计划”,应加大力度,拓展覆盖面,从待遇、住房、资格认证、提级等方面落实政策,让乡镇卫生院留得住人才。

    民智在这里汇聚,民声在这里放大。“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持续增进人民福祉,努力把‘福’字写得更大!”这不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庄严承诺,更是代表们和广西各族干部群众的热切期盼。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