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16日 星期五
山西:科技集成发力粮食五连增
本报记者 王海滨

    眼下正是冬闲时节,山西阳曲县大盂镇上原村村民杨喜桃却没闲着,1月7日上午,他正在与山西农科院的玉米专家互动,咨询明年开春优种玉米农机农艺配套高产技术应用。他说:“今年丰收沾了科技的光,明年还要靠科技。”

    杨喜桃是个种粮的好把式,光玉米就种了1300亩。他还带领60个农民兄弟搞起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门为十里八乡的耕地搞农机播种和收割服务。这一带基本上是旱地,过去种玉米平均亩产只有几百斤。而现在杨喜桃组织大家种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000斤以上。

    山西目前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近6千户,土地流转以后,粮食耕、种、收的机械化水平有很大改进,他们积极选用新品种,新技术机械化作业,粮食产量连年创新高。

    去年,山西省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33.08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8亿公斤,实现五连增再创历史新纪录。

    “标杆”看基地,集成汇合力

    山西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张软斌介绍,农业科技成为粮食增产的“引擎”。集成技术推广面积增加是粮食增产的重要支撑。去年全省已经建成300个粮棉高产万亩、千亩示范片,覆盖了70%以上的县。这些示范片,均选用良种,运用集成技术,产量明显高于普通粮田,而且对周边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全省组织1万名科技工作者下乡,给农民进行技术指导,还有防灾减灾技术的推广,为粮食增产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粮食五连增离不开连续六年70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支持。去年全省在良种补贴、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方面的投入就达到40亿元以上。

    针对山西十年九旱的特点,山西省农科院在全省不同生态区域建成了30个创新性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基地”是集新的品种、种植模式、农机农艺配套、高产和超高产试验示范的展示平台。通过基地的建设把旱作农业技术、设施园艺技术、数字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展示给周边的农民,让农民朋友在这里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同时,基地也是农科院与地方涉农部门及农民朋友沟通联系的桥梁,及时向农民朋友发布病虫害预测预报、防灾减灾、农业情况调查、农业科技信息等。山西省农科院农业技术推广处处长张克强介绍说。

    目前,“基地”累计实施165个农技推广示范项目,累计示范40万亩,推广1107万亩,粮、棉、果、菜、畜牧等示范推广累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达50.48亿元,共开展培训4385次,累计培训农民达445万人次,有效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实现全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资助展地膜,科学防病虫

    全省利用中央现代农业资金和旱作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资金共1.67亿元,对516万亩以玉米为主的粮食作物地膜覆盖技术进行补助,比上年增加50万亩。其中,20万亩小麦每亩补助90元,玉米、杂粮每亩补助30元。安排资金200万元,在8个县开展地膜回收试点。利用中央资金4950万元,对小麦“一喷三防”进行补助,补助面积990万亩。这些农业技术的应用为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然,科学防治病虫害也为粮食丰收起到了保驾护航之效。去年全省局部地区伏旱与洪涝气候条件总体有利于病虫的发生流行。截至8月30日,全省大秋作物病虫发生3982.2万亩次,较上年同期增加65.2万亩次,发生程度总体为中等,其中玉米红蜘蛛、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大斑病偏重发生。面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和植保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抽调大量农技人员及时控制病虫危害。据统计,全省针对大秋作物病虫动用各种防控设备6700余台套,防治玉米红蜘蛛重发田582万亩次,防治玉米大斑病重发田359万亩次,防治马铃薯晚疫病重发田95.6万亩次。正是科学防治病虫害,使灾情被控制在最小范围,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确保了粮食大面积丰收。

    据介绍,今年,山西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目前省里正在制定新的10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对农业项目、对粮食生产关键技术的投入、补助还会增加,特别是对地膜覆盖、秸秆还田等技术的推广,明年还是要继续加大力度。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