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强则城市强,产业兴则城市兴。作为长三角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从2013年起,常州提出重点打造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农机和工程机械、太阳能光伏、碳材料、新医药、新光源、通用航空、智能电网、智能数控和机器人等十大产业链,以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近两年来,十大产业链整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发展速度、产出效益明显好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十大产业链建设为关键,重点从五个方面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注重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绘制更加科学的发展路线图。按照“因链施策、统筹推进”的要求,在纵向上查找各个产业链上的空白和短腿环节,全力延伸产品链、技术链、价值链,打通各个产业链内部之间的关联环节;在横向上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招引产业项目、密切上下游协作、促进跨产业合作,推动产业链企业之间相互聚合、融合、耦合,促进产业集聚高效发展,从而最大限度释放“1+1>2”的倍增效应。积极借助外智外脑,邀请行业内一流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与产业链规划的研究和论证,使规划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指南针”和“校准器”。
注重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把有限的资源集聚、配置到产业链发展最需要的环节。一方面,增强政策引领性,充分体现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通过放开市场准入领域、设立产业基金、鼓励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等方式,更好地引导社会资本、民营企业投身十大产业链建设;另一方面,增强政策含金量,用足用好产业专项扶持资金,进一步加大对石墨烯碳材料等先发产业链的政策支持力度,最大程度发挥并放大政策对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企业做强等方面的强激励效应。
注重产业集聚。依托十大产业链建设,推动上下游企业相互配套、功能互补、利益共享,是当前常州实现产业加快集聚的有效方式。以“建链”为目标,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建设轨道交通、光伏、生物医药、LED、通用航空等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主体功能突出的集聚区;以“补链”为要求,围绕产业链上薄弱环节,梳理排出重点招商目录,精准出击、主动对接,大力引进一批关键企业和重大项目;以“强链”为关键,积极引导产业链上的优势企业,运用资本、技术、品牌、市场等手段,开展跨国境、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增强优势企业对产业链建设的辐射带动力。
注重发展路径。十大产业链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强有弱、有全有缺,必须针对每个产业链发展规律,一链一策、因链施策,才能形成“多链共舞”的生动局面。对于太阳能光伏、新光源等“龙头带动型产业链”,集聚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扶持骨干企业,更好发挥其以点带面、辐射和拉动上下游的作用;对于汽车、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整车整机牵引型产业链”,大力引进和开发终端产品,鼓励企业开展首台(套)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的研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资源整合、密切协作联系;对于生物医药、通用航空等“园区集聚型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专题产业园区能级,完善功能配套,加快项目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对于碳材料、机器人等“科研引领型产业链”,加强产学研对接,支持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产业化进程。
注重公共平台。常州大学大院大所较少,科技创新资源匮乏,更需要通过做优做强各类平台,推动技术、人才、资本等稀缺要素集聚,从而增强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健全平台体系,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加速器建设,支持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研究院、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积极创新平台机制,推动市级平台与区级平台、政府主导平台与企业创建平台之间融合互通、紧密衔接,促进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的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大力推动平台升级,按照技术服务平台向产业孵化平台转变的发展模式,加快石墨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从研究院向产业发展公司升级,更好发挥政府、企业、市场各自优势,促进新兴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