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魔不成活,形容的是深深迷恋、钻研其中的极端敬业状态。让黎念之“成活”了几乎一辈子的,却是各种各样的化工应用“膜”。
“膜”拜,他曾被请去搞“阿波罗计划”
1964年,32岁的黎念之在美国公开发表了他的博士论文,这是化工学科中第一篇研究高压下气体渗透高分子膜的文章。文章刚一发表,就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极大关注。
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太空竞赛正处于白热化阶段,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而黎念之的研究正好能够解决登月设备中有关应用膜技术方面的难题。美国政府立即聘请他担任了“阿波罗计划”的科学顾问,这也是黎念之开始在化工界赢得声誉的原因之一。
黎念之年纪轻轻就将华人优秀基因发挥到极致,或许有机遇的“造访”,但更多的是他用不懈的努力来承载着父亲的厚望。
父亲黎烈文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家,曾在《申报》主编著名副刊“自由谈”,鲁迅、巴金等在这块阵地针砭时弊,鞭挞现实,其翻译的《红与黑》等法国文学名著,则成为滋养国人心灵的精神大餐。
出生仅两星期,母亲就因产褥热去世,黎念之虽抱憾一生,却始终谨记父亲教诲——一个人要做自己和母亲两个人的事;在选择学业方向时,父亲认为先学习科学技术不耽误用文学艺术陶冶情操。就这样,黎念之选择了此后大有用武之地的化学。
“膜”术,他是唯一获得“珀金奖”的美籍华人
“膜”术的精妙之处,在于它是一种“分离”物质的基本手段,应用之广可用 “遍地开花”来形容。黎念之发明的液体膜、高分子固体膜技术,在化工、石油工业、环境保护、资源再生利用、医药及生命科学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对化学工程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研究科学与技术的根本目的是要为经济发展服务。”这是黎念之始终秉承的原则。他为记者细数膜科技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当前制约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是资源匮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三大难题,国际膜科技界的研究重点也就此展开:全世界采用的海水淡化主流技术就是高效节能的反渗透膜技术;先进的膜技术已经可以将污水和废水制成高纯度的直饮水,可谓一举两得;在能源和环保领域,燃料电池、气体净化和污水处理等都需要用到膜分离技术。
此外,更关乎民生的健康领域也一直是业界研究热点,例如用于开发各种人工脏器、控制释放药物、高灵敏度膜生物传感器等,都将对保障人类健康、战胜疾病具有重大意义。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先掌握了“膜”术的黎念之,自然成为“膜”界领袖——应邀在美国、中国、日本、欧洲等地作学术演讲120余次,担任过约60次重大国际化学、化工、膜科学学术会议主席。
作为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黎念之是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评选为外籍院士,他还获得了被誉为“化学工业界诺贝尔奖”的珀金奖(Perkin Medal),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获此殊荣的华人。
“膜”力,他不遗余力推动中国化工业走向世界
如果说,12岁随父亲从上海去台湾再到美国读书生活,是迫于历史环境越来越远离了祖国,那么,从49岁接受邀请回国到现在34年间全力推动祖国化工业的技术进步和国际交流,则属于心甘情愿的身心回归。
“30余年来,我很高兴有机会与中国开展了广泛的科技合作。”黎念之“膜”力极大——他不仅在化学、煤化工、水处理等诸多领域与众多企业合作,还每年带领近百名美国科学家、十余位美国院士组成的高水平代表团参加“中美化学工程大会”,他引进的Sorbex adsoption分离技术被国内几家大型石化企业用于分离用在于纺织工业的p-Xylene,中国膜工业和精细化工急需的反渗透、纳滤复合膜制造技术也由他引进国内。
在北京低碳能源研究所,他用国际先进的门径(Stage-Gate)质量管理体系和6σ质量控制体系来管理科研项目,已经开展了40余项科研项目(含国家项目),申请专利300项,在褐煤提质、MTO催化剂、聚烯烃材料、粉煤灰利用、储能、太阳能电池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的创新研究成果。
诸如此类,黎念之通过自己在“膜”界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膜工业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现在年事已高的黎念之,心心念念的却是促进工业总体发展的创新机制。“创新的理念无处不在,这很好,但是需要相应的机制同步创新。”他应邀参与了中国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研讨,尤其建议祖国应该建立类似“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那样的研究院所间互相协作的“开放创新”平台。
“好的发明创造在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应用之前,都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决策机制和法律保护,是没办法达到‘科技服务经济’的目标的。”黎念之如是说。
说到提升科技实力的根本所在,黎念之说,“我希望祖国加倍重视教育事业,教育出能够维护和享受世界级成果的世界级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