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体改革进行时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更加需要依靠创新来驱动发展、“爬坡过坎”。深化改革,焕发本土创新活力即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所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工作提出的全新要求,也是2015年上海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各项改革到了攻坚关口,如何破好新题?
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开门见山明晰思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方面,要遵循国际经验,着力增强创新资源的集聚力、创新成果的影响力、新兴产业的引领力、创新环境的吸引力,以及区域创新的辐射力,拥有或产生标志性的机构、企业、人物和成果;另一方面,立足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需要,着力打造国际与国内创新资源整合的结合点、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的结合点、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的结合点、以及科技创新与城市转型发展统筹的结合点。
目标已经明确,突破口在哪里?以争取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创新治理体系,并加强科技创新的前瞻布局。
寿子琪认为,首要任务是“构建完善创新治理体系,进而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立起以知识创造、流通和应用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在此过程中,要统筹好科技和经济、政府和市场、改革和发展、自主和开放、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从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从而用更具吸引力的创新创业“机会成本”优势,克服“商务成本”不利因素。
“关键就是放开,因为创新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寿子琪坦言,目前创新主体存错配劣势、体制机制还有诸多不通不畅不活,为此,必须通过制度创新,走好政府职能“退、放、进”三部曲。即,通过退,减少政府对创新资源的直接分配和对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的干预,加强与市场资源的协同;通过放,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要主动转型,腾出空间,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通过进,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资助平台、统一的信息平台、统一的监管平台,持续稳定“抓战略、抓重大、抓前沿、抓基础”。通过这“三部曲”,最终在创新治理上解决好政府与市场定位问题,实现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寿子琪强调,“退、放、进”就是要做到“相信市场、尊重主体、各司其职、多元共治”。
在政策创新上,则要从点球式、攀比式、供给型政策突破转向实现系统性的政策设计,更多运用需求和普惠型政策。在绩效评价上,政府要处理好显绩和潜绩的有机平衡问题,从注重当前发展转向重在可持续发展。“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创新犹如病毒,可能长期潜伏,一旦发作则可能不可遏制。所以对待创新,不仅是当务之急,更要久久为功。”
其次,上海要打造创新的功能性平台,加快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探索推进“价值观引领、章程式管理、机构式资助、第三方评估”的科研院所改革,更加关注和培育新型研发组织与研发范式,培育和发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服务、科技金融等一批非研发类功能性平台,建设世界一流研发机构。通过功能性平台建设,改变过去的直接招商引资模式,为创新型企业和产业的成长提供“七通一平”的“开发熟地”。
走出去、引进来,着力提升创新的国际化水平。下一步,将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优势,在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上做深做足开放大文章。一是通过创新要素交易便利化(保税、通关、检验检疫),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二是通过资金流通便利化,扩大本土科技企业资金供给,支持境外投资并购活动;三是通过负面清单研究制订,发展科技服务业,包括引进国外的研究机构、研发型企业和创新服务组织来沪发展。
围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市科委会同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等部门和单位,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协同创新。聚焦关键领域、重点环节,突出应用导向和产业化目标,凝练提出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力争率先产出一些标志性、有影响力、有话语权的平台和成果。
寿子琪表示,上海将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任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生物与基因工程等领域,布局实施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和工程,力争超前部署,抢占战略必争领域的制高点,建立重点产业自主技术体系,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和产业集群。
创新驱动已经成为上海的新常态。上海已经吹响进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冲锋号,将以创新思维和攻坚克难勇气挺进深水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