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1月09日 星期五
批判过洋节源于缺乏文化自信
□ 陈雍君

    2014年12月24日的“平安节”,中国某大学禁止学生离校,组织全校集体观看中国传统文化宣传片。上海踩踏事故发生后,该校更是在网站首页刊文,称上海惨剧“不幸证明我院对节日管理无比正确”。比这更过分的是有文章大谈洋节的坏处,称现代中国青年被“西化大潮反复洗脑”,不由得让笔者开始担心其价值观会对学生起到不良影响。

    大家都记得,每到春节我们都会看到旅外华人过春节的电视镜头,最普通不过的就是外国人加入到过节的气氛中来,以中国习俗庆祝节日。历史上,中国人走遍全球,也把中国节日带到全世界,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当地人的过节习俗。面对这样的状况,中国人是不是要洋洋得意认为那些外国人“被洗脑”“被汉化”了,是中国文化的胜利?

    中国人过洋节并不意味着就抛弃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反之外国人过中国节也不是就要倒向中国,背叛人家自己的传统文化了。如果非要将中国人过外国节批判为崇洋媚外,上纲上线到民族危亡、青年堕落,大概要么是井底之蛙的自负,要么就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自卑在作祟。

    特别是将中国节日与洋派节日完全对立起来,在过节形式和氛围上详加比较,特意抽离出“洋盛中衰”的印象,以主张弘扬民族文化为由彻底否定过洋节日,甚至痛心疾首危言耸听,都是缺乏开放包容精神的体现,往大了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的精神相违背。

    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热衷于过洋节,当然有文化上的交叉渗透,但更多无非是经济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其实不分中西,更不问与耶稣有何干。商业特别是零售业期待节日能促进销量,甚至在没有节日的月份也会创造节日,例如电商11月11日的“购物狂欢节”。而老百姓工作生活压力大且在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情况下,心理上需要节日的轻松感,自然就比较配合商业宣传,也算是给生活换个节奏。双方一拍即合,扩大了内需,增强了流通,何来损害中国传统文化?何况中国传统节日商家也没放过,端午、中秋、春节哪个不是吃喝玩乐,俗称大小黄金周。

    如果一定要从过节这件事窥见文化的兴衰,应该说正是因为人民生活富足、心灵饱满、文化多彩才衍生出对节日文化的再丰富,一定是自发的而不是被要求的。人本来就是生活在自己历史中的,继承不是目的,填充、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才是一代人的使命。青年人是主力军。比如中国的“平安夜”流行吃苹果,而不是美国一样吃火鸡,这就是中国青年对其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且显然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因为苹果与平安的谐音当然来源于中文。

    当然了,这所大学用错误的逻辑限制了学生一天自由似乎也没多大负面影响,但是其中反映的促狭的价值观、封建家长式的管理手段则必须得到反思与警醒,因为再这样下去就要走到“无比正确”的反面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