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 治 朱 奎 特约记者 肖 鑫
仲冬时节,记者走进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就被眼前的场景深深吸引:宽敞舒适的连排沙发、四台颜色显眼的自助借还书“机器人”、学员们络绎不绝地进进出出但室内自习秩序井然……
“入馆人数已连续两年以30%的速度递增,图书馆目前日均接待量突破2500人次。”馆长曹洪欣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该馆的基本情况。
令人另眼相看的是,他们率先在军队图书馆引进使用座位预约管理系统,先后获得包括3项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军队图书馆优秀信息成果奖在内的多项大奖……
重新找准目标再起航
4年前,海军某部战士刘舒晨入学后,迫不及待地来到图书馆,准备借阅有关世界各国航母发展的书籍与资料。可是,查询的结果令他有些失望。“输入关键词后,足足两分钟才出现检索结果,而且相关内容少得可怜。”刘舒晨回忆起当时图书馆有如蜗牛般的网速,欲言又止。一圈走下来,他遗憾地在留言本写下一段话:作为我国军事医学的高等学府,图书馆的资源更新较慢、布局空间沉闷、设施陈旧老化等等,大大削弱了学校在大家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各种各样的意见建议,就像夏日午后的暴雨一样,密集地‘飞向’图书馆,光留言本一个月就写满了3本。”副馆长彭骏向记者描述起他当时冰冷的心情,“我们的确遇到了一些困难,图书馆的利用率出现明显的下滑。”
2011年7月,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召开后,该校教学训练任务大幅增加,招生规模逐年上升,而图书馆现有的资源以及各项设施难以满足众多学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挑战与机遇并存。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第二军医大学领导深刻意识到,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该校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医学人才的任务只会越来越重。图书馆与教师、实验室并称为大学的“三大支柱”,这一点让他们明白:唯有改变观念,积极推进图书馆转型,才能有助于学校这艘卫勤“航母”,驶得更远、更好。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曾言“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在该校校长孙颖浩看来,“不仅要把图书馆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作为军事院校的图书馆,我们要像心脏将血液运至全身上下一样,把‘红色基因’融入每位学员心中。”
思路决定出路。2012年7月,该校正式启动“强心脏工程”——对图书馆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扩建,重新规划图书馆大楼布局,立足3至5年之内,初步建成一个特色鲜明、功能综合,具有信息化、军事化和人文化特征的研究型、智能型图书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年8月,他们先后组成国内与国外两个考察调研组,分赴上海市图书馆、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内外27家知名图书馆“取经”,全面掌握当今图书馆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形成《国外名校图书馆建设概况调查报告》《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建设需求报告》等系列研究报告,为具体实施改扩建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毕业于吉林大学医学情报学专业的曹洪欣坚信:“军队院校图书馆要实现转型发展,归根到底,得在三个方面苦下功夫:一是资源,二是服务,三是队伍。”
全面升级改造促转型
去年9月,该校某一重点学科建设论证会上,有关领导及专家教授提出,为了培养更加适应部队需求的人才,亟须该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比对信息。图书馆闻讯后,立即组织4名学科馆员第一时间收集相关资料,两天后两份长达53页、接近4万字的内部报告出现在该校领导的办公桌上。报告中“我们目前的需求”内容引起该校领导与专家教授的重视,并最终被纳入该学科的长远发展规划中。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该馆精心构筑“精神家园”,提升服务质量的创新之举。他们安排中级职称以上的业务骨干与某个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起沟通联系,主动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搜集服务,真正让图书馆“动”起来、知识“飞”进家。“当年,写博士毕业论文的时候,图书馆的原文传递平台给了我很大帮助。”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该校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硕士研究生导师廖专副教授告诉记者:“工作后,依旧能收到图书馆推送的信息,这有助于我把业界研究的热点及时传授给学生。”
该校政委陈锦华向记者打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教员好比是给学员做饭做菜的‘大厨’。图书馆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源,则是‘大厨’做出可口饭菜,必不可少的优质食材之一。”
两年来,该馆根据全校教学、科研、医疗以及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重点引进和自建了以SCI、国外军事医学期刊数据库为代表的7个大型数据库数字资源方阵,特别是针对该校新成立的研究与教学单位,及时购买引进相关领域的期刊数据库。
为了加速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型,他们专门成立数字图书馆研发和建设部门,将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并且所有数字化资源全部上网,建成虚拟图书馆。目前,读者只要利用电脑、手机等客户端,连接至图书馆无线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尽享馆内所有数字资源。
事实上,该馆进行全方位的改扩建,并不是大兴土木、大张旗鼓地以高成本的消耗为代价。在该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节流,例如他们通过与其他图书馆合作的形式,进行数据交换、互补,每年在数据库上只需投入400万元,就可以分享到交换单位价值超过4000万元的数字资源;他们依托全国高校数字资源采购联盟(DRAA),主动和上海市、军队院校“团购”国际顶级医学院原版教材……这一笔账算下来,2013年一年,他们就节省经费100多万元。
坚持学员至上建家园
“是你让我看见了空中花园,看见了敦煌壁画,看见了撒哈拉大沙漠……感谢你陪伴我走过那段无声与无助的日子。”
图书馆一楼北侧读书角,留言板上的一段话,引起记者兴趣。两年前,该校中医系学员贲艺雯双耳突然失聪,为了躲避旁人的目光,她独自一人来到图书馆四楼,随手找来《人一生要去的100个地方》翻看,沉醉其中。从那以后,她的日记里出现了图书馆午后的阳光和每天的“环游世界”之旅。后来,贲艺雯重新恢复了听力,图书馆则成了她心底永远的“秘密花园”。她满脸幸福地告诉记者:“图书馆带给我那种由内而外的安静,让我淡忘了病痛,是人生难得的一笔财富。”
发出同样感慨的还有该校学员旅姬富强、王琨皓等5位同学。去年暑假,在图书馆的帮助下,他们支教的河南商丘王庄小学获捐近千余本儿童图书,得到当地师生的欢迎。为了学员的一切,为了方便一切学员,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学员探索知识的乐园和休憩心灵的港湾,是该馆几代人的奋斗目标,也是这届图书馆领导班子的郑重承诺。
记者在参观位于该馆12楼的学科服务室时,遇上一群在拍微电影的学员,他们正在商量着剧本的改写。原来,学科服务室不仅免费对外开放,而且各种设施齐全,能满足大部分学术讨论与第二课堂活动,逐渐成为师生课后选择的新去处。
“图书馆已成为我们的‘第二起居室’”,第十二届国际医学生理学竞赛“十佳参赛选手”、该校大四学员杨悦向记者夸赞道:“它舒适的环境、便捷的资源大大增添了我站上国际舞台的勇气与自信。”现在,每天早晨,图书馆还没到开放时间,门前就排起了长龙。
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海洋,更是文化的集散地。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见证者”,该馆积极推进第二军医大学文库建设,全面整理收集全校教职员工和知名校友发表的论著及手稿,采用实体与网络两种方式供读者查阅。“走进文库一回,便是一次意义非凡的寻根寻魂之旅。那一页页泛黄的纸张,散发出智慧与勤恳的光芒,令人敬仰。”每每翻看前辈们手写的讲义和旧书稿时,该校临床医学八年制学员陈荣彬感慨万千。
一流的图书馆,需要一流的服务团队。长期以来,该馆在重点引进图书馆学、医学等专业人才的同时,先后派出多名工作人员赴美国匹兹堡大学、范德堡大学和日本广岛、丹麦哥本哈根留学深造或交流学习,并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前来讲授最新业务知识。为了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该馆出台了《第二军医大学图书馆人员分类管理与考核办法》,健全各级岗位绩效考核及奖惩机制。“我们是展示大学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地方。”学科馆员陈豪坦言道,“现在的工作量有所增加,但看到那些沉睡的书,陆续被学员借走,甭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刚刚结束的“我眼中的图书馆”微视频全国大赛中,学员范晨钰以该馆为主题拍摄的《夜空中最亮的星》,从上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最具人气奖”。据悉,目前该馆对外开放所有馆舍空间,并延长有效开馆时间,每周达85.5小时,超出总部规定时间22%,截至2013年11月底,该馆保障网络资源访问290多万人次,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