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 轶 刘志勇
初冬时节,一场信息化条件下的野战输油实兵演练在闽西某地拉开帷幕。空军某野战输油管线大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源源不断地将“战争血液”输送到战机频繁起降的前沿机场。
凌晨,该大队接到上级指挥所命令:“某前沿机场供油中心和消耗油库露天设施毁伤严重,现储油料仅能满足20天作战需求,令你部火速完成30千米管线铺设和1000吨油料输送,支援航空兵部队持续战斗。”
伫立在作战地图前,大队长司万雷眉头紧锁,黝黑的脸膛显得异常凝重。这次野战输油保障是一个全新课题,管线铺设必须翻山越岭,穿越4个乡镇、20多个自然村、40多个涵洞、90多座桥梁,对部队的组织筹划、力量运用、装备编组、协同保障、特情处置等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随着一阵急促的紧急集合号声响起,司万雷下定决心:打破过去单一线路、固定流量的传统模式,按照“短、靠、避、隐”战术和“严密、牢固、清洁、畅通”原则,先集中优势兵力铺设公路沿线路段管线,再分组铺设首末端山地路段连接线,以最快的速度把油料输送到前沿机场。
演练现场,司万雷告诉我们,近年来,他们编写分层次模块教材,配齐多媒体训练设备,建立模拟训练中心和业务研究会议室,优化教学训练资源配置,积极探索“共同科目全员同步训、同专业分层次分科目训、专业中士以上机关组训、专业下士以上基层自训”的组训新模式,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分层训练体系,并坚持按照“理论实践双过关”“简单科目综合考、复杂科目重点考”等原则,采取“逐级考核、累计积分、过关升级”等方式,全方位提升官兵综合素质,部队野战输油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荒山野岭之上,乡村农田之旁,参演官兵肩扛手抬,将一根根80多公斤重的管线、一个个70余公斤重的闸阀运送至指定位置。仅仅数天时间,上千根钢管和闸阀拼装连接成一条蜿蜒曲折的“油龙”腾飞通道。
“一泵站观察进口压力,启动泵机,随时报告参数变化情况。”
“二泵站打开放空油罐,观察排气情况,根据进口压力情况适时启动泵机。”
“距供油泵站以西200千米,一处管线发生崩脱,大量油料溢出,请求支援。”接到一泵站巡线员、上士张实恒的报告,司万雷果断下令:各泵站按一类特情停泵处置,关闭故障管线相邻两端应急闸阀,暂停输油;消防抢修组火速赶赴事发现场,会同军地有关单位展开联合消防抢修,回收散溢油料。数十分钟后,司万雷的对讲机里传来一队队长许旭广的报告:“故障排除,可以恢复油料输送。”
此次实兵演练,该大队官兵在复杂地形环境下铺设管线,出色完成了输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