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3日 星期四
“偏科”与“退学”都须谨慎为之

■教育时评

文·汪 明

    近日,一则“偏科退学,济南10岁女孩一年写了两本童话书”消息见诸报端,引发人们热议。有人对10岁女孩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赏,也有人就此提出了一些质疑,其中,“偏科”与“退学”是人们议论和关注的焦点。

    从报道看,2012年这个10岁女孩因偏科成绩太差退学后,母亲为女儿精心安排了课程——故事、探索和数学,每天让孩子在家上8小时的课。今年,母亲又决定给孩子停掉了她“头疼”的数学课,也没有让孩子接触英语,而专攻故事、探索和孩子喜欢的手工泥塑。从中不难发现,孩子本身的偏科问题比较突出,而家长通过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助推孩子的偏科,从表面看是为了扬长避短。然而对于这样一个低年龄段的孩子,目前她的长处和短处的显现真的可靠吗?孩子所表现出的兴趣是否真的能够持续?此时过分强调“避短”又是否为时过早?

    事实上,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让孩子所有学科平均发展。挖掘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确实非常重要,但对于一个低年龄段的孩子,兴趣特长的养成还是应当基于全面打好基础这一前提,过早偏科对于孩子的后续发展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对此家长需要引起一定重视。

    对于“打好基础”与“特长发展”的关系究竟应当如何看待?取消文理分科,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一个重大变化,其主要寓意在于让学生普遍打好文理基础。将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纳入统一高考,突出体现了这三门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特点。在强调打好文理基础的前提下,新一轮高考改革也关注到了学生个性与特长的培养,学生可以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基础上,选择3门符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学科计入高考总分,这将有利于学生的特长发展。从推进高考改革的视角看,注重“打好基础”与注重“特长发展”在制度设计层面并非不可兼顾。同样,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两者也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此外,报道中所涉及的让孩子退学“在家上学”的做法,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并且逐步呈现增加的趋势。“在家上学”反映了家长的个性化教育诉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合理性。但我国《义务教育法》对实施义务教育有着明确的时间限定、质量限定和实施主体要求,采取“在家上学”的做法与《义务教育法》存在一定冲突。同时,现代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主要基于不同学科的内容体系、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从一些“在家上学”孩子的学习内容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科现象,这样的做法容易顾此失彼。此外,缺失了学校教育的同伴相处,也是人们对于“在家上学”的一种担忧。

    当前一些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主要源自他们对当前学校教育模式和理念的不认同。应当承认,今天的学校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大班额”现象突出,培养模式单一,难以顾及学生的不同特点与需求,难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今天的学校教育在弘扬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养成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缺失。从这个角度看,如何规范办学行为,如何创新培养模式,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把国学经典引进校园、引入课堂,是当前学校教育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