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学生创新需要更多的“奖励”
——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
10月28日,安徽省合肥市经开区人才劳务中心联合合肥学院举办“名企校园行”专场招聘活动,共有30多家用人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000多个就业岗位,吸引了众多应届毕业生前来求职。图为在合肥学院招聘现场,求职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洽谈。新华社记者 张端摄

    ■教育改革

    实习生 范圆圆

    文·本报记者 蒋秀娟

    近日,一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拿出10万元奖励大学生的单项创新项目”的消息引发关注。对大学生的单个项目给予这么高的奖励,在全国高校奖励体系中尚属首次。“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新奖”是南航首次创新方面的专项奖励,旨在奖励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以及创新创业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和社会影响的在校师生,鼓励科技创新,鼓励实打实干。

    “传统的学校奖励更多的是倾向于成绩好的学生、贫困生,随着大家对创新的越来越重视,校园里对创新的奖励开始多了起来。其实这是一个循环效应,只有肯定了学生们才会有创新动力,才会出好的创新成果,反过来有了成果又进一步加大学校对创新的奖励。”南航教授昂海松说。

    近些年来,南航学子在各类创新大赛平台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空客全球大学生航空创意竞赛总冠军、“飞向未来——太空探索创新竞赛”亚洲区优胜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去年10月,南航大学“紫电”等离子体隐形无人机在第二届“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大奖赛中斩获创意大奖,这架飞行器目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而“挑战杯”创业大赛江苏省一等奖获得者黄鸣阳同学曾自行研制成功国内首架多段仿生扑翼飞行器。

    从20世纪90年代默默无闻,到近几年创新成果硕果累累,南航大学在创新方面的突出成绩,一度被业界称为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的“南航现象”。

    鼓励原创 不设门槛

    10月18日,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捐赠的“群星”创新奖基金迎来了第一批获奖者。面对获奖,创新大奖获得者航空宇航学院博士生杜海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我们有钱了,就可以买自己急需的很多元器件和设备,让我们能进一步开展研究。”

    “尽管学校在鼓励创新的政策上支持力度很大:本科、研究生都设有创新基金,老师也可以申请课题资金。但以往学生的经费都很少,很多需要从老师课题里拿出来一部分做支持。这个基金大奖能给学生在资金上提供这么大力度支持,免除学生们的后顾之忧,我认为是很重要的。”杜海的指导老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史志伟教授说。

    看着自己身边的人获大奖,杜海的宿舍同学也跃跃欲试:“看明年能不能做出一些东西,把自己的想法也落地,争取获个奖。”

    “这样的比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热情,”昂海松说,“没有这样的平台,很多有才华的人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就是希望搭建平台,让创新思想遍地开花,从中发现好苗子。”

    从飞行器设计到飞行控制系统研发,从微波光子信号处理到脑电波控制系统的开发,南航学子们将创意融入科技前沿,走在各学科领域尖端的“学霸们”各显神通。在此次“群星”大赛中,杜海及其团队对原先机型进一步升级,制作出了基于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的无舵面飞行器,不仅具有隐身性能,还能减轻机身重量,降低噪音。航天宇航学院的葛讯以《远程临场侦查与干扰“随载微型无人机”技术》项目,成为“群星”创新大奖的另一个获得者,他认为,自己能够获奖是由于他研制的飞行器能远程、低空、多角度侦察,实用价值大、应用前景广。

    “只要是好点子、好想法,只要三位评审委员中有一个支持,我们就给予支持,哪怕项目可能会失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联络部副部长张钟勤指出,“我们不愿意禁锢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对项目予以中期和终期的验收,只要可行,我们会予以继续支持。”

    推动实践 设置平台

    十分有意思的是,在创新大奖的颁奖典礼上,捐赠人与获奖者还进行了一顿“巴菲特晚餐”,大家侃侃而谈,大多探讨这笔资金的未来出路。“我们是在争取实现作品的产业化,真正挖掘出有价值、有前景的创新作品。”张钟勤说,“对于能产品化的创新作品,基金会也十分愿意做后期的投入。”

    对于这样的一个环节,杜海坦言,这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平台:“获得更多经验上的传授和发展方向上的指引,希望我们的创新作品能走到实践,最后得以产业化应用。”

    据介绍,此次《基于主动流动控制技术的无舵面飞行器创新设计》之所以获奖,是因为改变了传统的以机械方式控制飞机升降,去掉了飞机的舵面,减轻了飞机的重量,能增加民用飞机的经济效益,增升减阻、降低噪声等,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在军事领域,可改善飞机的隐身性能、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和敏捷性、提高航程航时等。

    在南航,有这样一个广为人知的理念:“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通过学校的创业教育,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成功开办多少家公司,而是为有创业想法和能力的同学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让他们能够紧密结合自己的专业,从而提高创业者素质,提升事业发展能力,而这些素质和能力是学生从事任何岗位和任何工作所需要具备的。”

    “就在我们孵化中心,创业项目80%都是从学生的创新想法、创意设计和创造发明中发展而来的。”南航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创业指导部部长吴庆春介绍,为了给南航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资助与扶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南航大学在2011年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经过几年的努力,孵化中心现在拥有了一支40余人的专业化创业导师队伍,里面有专任教师、知名校友、成功创业人士等理论和实践都很丰富的指导专家。

    营造氛围 普及意识

    “现在南航的很多课程都不考试了,我们往往通过竞赛对学生进行评估和认定,如纸飞机设计大赛、水火箭大赛、流体力学大赛等;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微创意,微创新’系列展评活动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夏品奇说,“创新是一个过程,可以是结果,但不能是目标。对于学校而言,创新是一种陪伴、呵护、支持和帮助。”

    为激励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热情,南航形成了以“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加上机器人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共50项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组成的学生科技竞赛体系。从去年至今,学校共举办135项竞赛,受益者达450余人。此外,南航首提“创新实践工程”,设立了300项创新项目,其中包括学校200项、国家80项、省级20项,共900人参加。

    近年来,南航形成了科学普及类、创新实践类、科研竞赛类和学术报告类等四大类科创活动,每年吸引逾万人次学生参加。同时,还建立了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体系,设立科研创新基金,每年资助600余项创新项目,参与学生2000余人。

    “为了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学校在制度层面也给予很多支持,如学校专门出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学生竞赛工作组织管理办法》(2013),将比赛划分等级和层次,便于对参赛学生成绩的认定,对其学分和保研都有直接影响。”夏品奇说。

    “每一名青年大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科创梦。”南航副校长吴庆宪说,“南航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公民和未来航空等领域的开拓者。作为学校,我们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肥沃土壤,将学校建设成为知识创造、传播与应用的重要基地和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胜任造就大批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这样,创新的种子才会不断破土而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