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有关专家建议——
我国环境科技应重点发展先进生物技术

    科技日报北京10月11日电 (记者李禾)从7日晚开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一直为重度或严重污染,再度引发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担忧。在中华环保联合会等近日主办的第十届环境与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说,我国环境科技总体上与国际水平差距约为十年。

    曲久辉举例说,饮用水处理技术已应用上百年,该技术是欧洲发明的;污水治理技术发展也达百年,当前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即活性污泥法也引自国外。从研究、技术发明角度看,我国研发的生物耗氧活性污泥等部分技术已成为主流技术,在某些特殊工业废水治理方面,我国部分技术水平也超过外国,但从总体上来说,水污染控制技术的核心专利并不在我国,主要被美、韩、日、德等发达国家掌握,“他们占绝对优势”。

    北京至感传感器研究院有限公司刘臻彤博士说,在PM2.5治理市场,我国大量进口美国或欧洲的监测仪器,这大都是20年前的技术,有很多局限性和缺点,如固定式、体积大、维护复杂,需经常更换过滤膜等。

    下一步该研发哪些主流环境技术?曲久辉认为,低耗技术非常重要,即用最低能耗来治理污水等。“其中,我们可重点发展先进的生物技术,这应该是水污染治理中最广泛使用的重点技术,并可利用自然净化、新能源技术来治理环境污染。”他说,“还要发展循环技术。只有同时考虑水污染、水安全和资源化,才能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得到最佳的方案和技术。”

    曲久辉说,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减少物质排放到环境中成为污染物,并把污水中的物质进行再利用,如污水中有机物可通过生物技术,处理成甲烷或甲烷气等能源。美国最近提出,把污水中的磷和化学需氧量(COD),通过化学方法转化成无机磷,磷的回收和能量的转化同步进行,分离出的磷直接回用到农田或花卉等绿化中。

    “我们还应尽量少使用化学品,发展一些物理和生物等安全的环境技术,如物理的电分离技术、电和磁组合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生态系统健康和人体健康。”曲久辉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