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27日 星期六
机构“四不像” 创新有力量
— 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现象综述

    ■科体改革进行时 

    本报记者  左朝胜

    记者到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办事,因为时间紧,看着手表卡着点,第一个小时到清华大学东莞创新中心。留下十分钟的时间,就赶到了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停好车后,才发现步行会更近。离这里不远,有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工研院。绿树掩映之中,是中科院云计算中心……

    这些都是近年来落户东莞的新型研发机构。松山湖搞宣传的朋友,不希望记者过多地写那些“湖水滟涟、花木扶疏”之类的景色。他们说,都快把松山湖当成国家公园了,我们是国家高新区啊。然而,许多新型研发机构就是看中了这块翡翠一般的土地。没有这般美丽的土地,怎能蕴育那般奇特的创新力量。

    走出东莞,南望深圳,华大基因、光启团队,正在各自专业领域,从事着世界前沿研发;北上广州,中科院广州生科院、华南新药创制中心,他们用世界顶级研发成果,提升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

    据初步统计,广东省各类新型研发机构151家,广泛分布在全省各个地市,其中九成集中在珠三角地区。根据广东省副省长陈云贤的描述: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文化不同;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像科研院所,内容不同;既是企业不完全像企业,目标不同;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机制不同。

    就是这些“四不像”,揭开了广东科技创新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崭新篇章。

    春天的萌芽

    5年前,一位名叫刘若鹏的年轻人从美国留学回到了家乡深圳。他在美国从事一种“超材料”的研究,和他一道回国的还有4位不足30岁的年轻伙伴,原本想在深圳找个工作。结果,许多人对他们的研究都不甚了了。后来,他们又去了江苏、上海等地。吃了不少免费的盒饭,但始终没有人能够接纳他们。再后来,广东省科技厅的慧眼盯上了他们。那年,长着娃娃脸的刘若鹏刚刚26岁。

    一年以后,刘若鹏在一个论坛上发言:

    “我们是一个非常新的机构,是以超材料技术为特色的新兴研究机构加产业化的机构,也就是说我们是从超材料的科学概念到规模化应用一路做过的机构,机构从最开始5位创始人到现在三百多位同事,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并且是定居在中国来做新兴技术的开发。

    “我们尝试把民营研究院和新兴的创新型企业以及政府支持、社会资本、风险投资结合在一起,创建一个既有基础研究,同时又直接面向产业化,自负盈亏的新兴机构。

    “我们相应建立了产业联盟,在全新的领域做了大规模的知识产权的覆盖。去年我们覆盖了1179项知识产权专利,推动第一个专门投资该领域的早期产业基金,来保证整个领域上下游产业迅速建立起来。”

    类似深圳光启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自诞生之日起,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科研机构新面貌。多主体的方式投资、多样化的模式组建、企业化的机制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要从事研发及其相关活动,投管分离、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新型法人组织。

    与传统的科研机构相比较,新型研发机构更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先进性和创新性。更加聚焦产业发展、更加贴近世界前沿、更加突出开放创新、更加重视国际合作,使得新型研发机构从创立至今,始终走在高端化、开放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上。

    夏天的火热

    在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的产业化基地里,他们全力推进的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成果“RFID全自动封装生产线”正准备下线交付客户。也许您并不知道,就在项目成果完成之初,这套装备的样机就如“青苹果”一样,只是“看上去很美”。但通过工研院这个平台,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开发出面向不同需求的3个系列RFID自动化封装生产线,并在广东中山达华等企业投入使用,使学校的实验室成果产品化,变成既好吃又好看的“红苹果”;在这个基础上,工研院结合广东省发展物联网战略新兴产业的实际需求,自主开发了电子标签、超高频读写器等物联网核心产品,搭建了物联网集成应用平台,形成了全方位研发和产业化体系,从而促进单个产品的“红苹果”转变为物联网产业的“苹果树”规模效应。

    目前广东省151家新型研发机构分布于全省各地,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从组建方式来看,新型研发机构可分为院校与政府共建型、院校与企业共建型、企业自建型等三类。顾名思义,院校与政府共建型是指一个或多个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是目前最主要的类型,约占七成,典型机构包括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华中科技大学东莞工研院;院校与企业共建型是指一个或多个高等学院、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数量也不在少数,约占两成,典型机构有广东省温氏集团研究院、广天机电工业研究院等;企业自建型是指由企业或其他单位自行筹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如深圳光启研究院、深圳TCL工业研究院、珠海栺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等。

    新型研发机构在机制体制上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突破,如普遍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院(所)长负责制度,投管分离;采用了合同制、匿薪制、动态考核、末位淘汰等企业化管理制度,“不以年龄论资历,不以学位论英雄”;创新目标和研发导向非常明确,形成了政产学研资一体化、创新创业创富一体化、研究开发产业一体化的创新机制,实现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紧密融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在广东的创新型科研机构里,一个人往往分饰多个角色。他们时而被介绍为院长、副院长,时而被介绍为总裁、副总裁。他们是硕士、博士生导师,教书育人,引领学生探索科学未知;他们更是谋划产业发展,掌控企业生存壮大的企业家;还是为员工提供发展空间谋福利的老板。

    秋天的收获

    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成为广东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生力军。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省新型研发机构研发经费支出达41亿元,近三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6411件和1511件,发表国际论文3528篇。特别是,新型研发机构在超材料、基因组学等前沿领域掌握了源头创新的话语权,进入全球领先的机构行列。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累计在CNNS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120篇,名列《2013年亚太地区自然出版指数》中国科研机构第五名,奠定了中国在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中的国际领先地位。

    新型研发机构三年来服务企业超过3万家,成功孵化了1000多家企业,催生了新材料、基因测序等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比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累计孵化了600家企业,创办和投资了18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上市公司。

    新型研发机构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者之间开拓了一片新的创新空间。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建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研发组织平台,将其自身技术优势和人才储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了存量科技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有效结合。如中科院针对地区的产业特色和技术需求,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分别建立了十余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建成后,影响带动了国内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十几家高校到深圳设立研究机构,让深圳迅速成为国内高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场”。

    新型研发机构既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高地,也是培育年轻科学家的“摇篮”,实现了各种优质的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的高密度聚集。通过市场引导和省部产学研合作,全省新型研发机构已建成了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20个,引进了省科研创新团队23个,集聚了“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海外专家、海归博士等中高级创新人才6000多人,培养了一大批产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成为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汇聚的高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