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京津之间的河北廊坊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也是河北省唯一没有地表水源的设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数的10%,让这颗“京津走廊明珠”面临着深深的缺水之忧。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廊坊市经济社会发展刚性用水需求越来越大。如何在水资源短缺的状况下,保障城市、农村的用水需求?高效节水成为他们的选择。
缺水之忧:年均超采地下水2亿立方米
廊坊的水资源状况,市水务局局长王秀富显然烂熟于心: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8.0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184立方米,是河北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10立方米的60%,更不足全国10%。全市工农业及生活用水主要依赖开采,甚至是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2000年以来年均超采地下水2亿立方米。
在廊坊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中,农业依然是用水大户,占总用水量的53.7%。由于地表水源匮乏,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来自地下水。如何在农业用水上做好节水大文章,成了廊坊必须面对的问题。
市委书记王晓东到廊坊上任不久,就深入到各县(市、区)就农业节水工作进行实地调研,要求大力发展农业高效节水,打造华北乃至全国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典型。市长冯韶慧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农业高效节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分管副市长王俊臣多次深入实际督导调度……
一场关于水的革命在廊坊大地拉开帷幕。
廊坊明确提出通过2014年至2016年三年努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0万亩,在温室大棚蔬菜瓜果生产中普及滴灌、微喷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同时,集中优势力量发展大田作物高效节水试点示范。到2016年,基本实现地下水埋深止降回升、水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增产增收。
探索之路:把最好的技术用起来
简单的操作台上,放着一本厚厚的英文说明书,从今年春天起,技术员刘文杰就开始经常对着词典翻看,因为她要操作一套来自荷兰的目前最先进的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施肥系统设备。这里是廊坊永清县新苑阳光农业产业示范区。目前这套设备管理着周围40亩大棚蔬菜的灌溉和施肥。通过长长的管线,设备能够实现智能控制大棚中滴灌、微喷设备的开启或浇水或按事先设定的配比精准施肥。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在电脑上设定好,多长时间浇一次水,多长时间施一次肥。肥料的PH值(酸碱度)、EC值(可溶性盐含量)都可以精确设定。”刘文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使用这套高水平的节水系统以来, 40亩地的灌溉基本省掉一半水。原来1亩地的果菜需要40吨水,现在只要20吨。除了节水还能节肥,同时节省人力。从长远看也能防止土壤板结、地下水污染。”
新苑阳光农业产业示范区生产总监淮学民介绍说,示范区的整个水系、节水系统由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设计,他们引进了市场上现有的各种农业高效节水设备,在不同的大棚、地块使用,探索推广最适宜的技术。
这是廊坊市水务局支持的众多农业高效节水园区中的一个。根据农业种植结构和规模,他们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节水模式。通过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及大禹节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廊坊市水务局充分利用他们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农业高效节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人才支撑。同时他们重点打造了新苑阳光、固安顺斋瓜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多个大型农业高效节水示范园区,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王秀富介绍说,廊坊市计划到2016年实现所有设施农业高效节水化,节水五到七成,增产一到三成。
农业节水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站在廊坊远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20亩超大温室大棚里,真有种一眼望不到边的感觉。这里种植着河北农林科学院培育的药食两用菊花新品种——河北香菊。整个温室大棚上安装着廊坊水务局帮助引进的微灌设备。香菊种植主管刘秀玲告诉记者:“从去年装上这些微灌设备,出花期再不用折腾着掀开整个大棚棚顶等露水了,而且菊花品质比以前更好了。”
河北香菊,号称“菊王”,价格不菲,每朵市价高达十七八元。菊花喜水怕涝,民间有“干兰湿菊”的说法,尤其在花期,晨露可以决定花的品相和品质。刘秀玲说,市水务局请来的专家设计了上喷(微喷)下滴(滴灌)的灌溉布局,恰恰满足了菊花的品性,既节水又高效,去年节省人力、水电成本近三分之二,提高效益30%。
因为高效节水技术推广获益的远不止河北香菊。永清县年增喷灌、微灌面积1万亩以上,显著减少了农民生产成本,带动了本地农民致富;固安县农合生态农业园2013年引进的温室蔬菜大棚“智能化育苗水车”,较常规灌溉方法节水50至60%……近几年来,廊坊累计发展各类节水灌溉面积280万亩,年节水能力达1.0亿立方米。高效节水灌溉形式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既节约了水资源,又减少了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了蔬菜瓜果品质、产量。
最新的检测数据显示,廊坊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有效扼制,到目前,全市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平均埋深较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随着地下水下降幅度减小,地下水资源得到初步涵养保护,这意味着,地区生态环境也将逐渐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