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04日 星期四
探索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新模式
——专访973首席科学家吴以岭院士

    ■创新启示录

    □ 本报记者 罗朝淑

    在8月10日北京召开的第二届国际中西医血管病大会上,一项有关以岭药业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衰伴室性早搏的循证医学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为医学界治疗难治性心律失常患者筛选出了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的治疗药物。

    参松养心胶囊是河北以岭药业研制生产的科技中药,既往循证医学已经证实具有整合调节和快慢兼治心律失常的作用,曾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事实上,此次循证医学研究只是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的子课题之一。

    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

    自2006年以来,吴以岭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联合国内10余家科研院所共同承担了两项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以及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项目以“源于经典、基于临床、创新理论、提高疗效”作为指导思想,在推动中医络病学学科发展,促进血管病变防治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由吴以岭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的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始终强调中医药的研究需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循证医学研究作为目前世界医学界公认的权威科学的医学研究方法,该类研究以大范围、多样本、随机双盲为特点,为中医药研究提供了权威客观的评价方法,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两项973项目研究中共启动了5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阳性药对照临床循证研究,包括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心梗PCI术后无再流研究、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研究、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研究、参松养心胶囊治疗轻中度收缩性心功能不全伴室性早搏研究、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伴室性早搏研究,其中前两项在2005—2009年项目中顺利完成。该项研究结果的发布,再次为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符合国际标准的循证研究提供了示范作用,科学循证、权威评价,对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8月28日,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吴以岭告诉记者,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经脉”与“经络”概念的混淆,将承载血气运行功能的“经脉”混称为“经络”,导致自《内经》已有明确论述的血脉及脉络理论的历史缺位,致使数千年来关于血脉及脉络病变的大量理论和治疗方药缺乏系统的整理研究,更未形成系统的脉络学说。

    为此,吴以岭和他带领的“973”研究团队系统整理了历代文献中有关脉络理论的论述与治疗方药,基于他创立的络病理论的“三维立体网络系统”,提出“广义的络脉应分为经(气)络和(血)脉络两部分。”其中(血)脉络既是经脉系统中以运行血液为主要功能的网络,又是维持血液运行的心(肺)-血-脉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属于独立的形体器官——奇恒之腑。

    在多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吴以岭等最终形成了210万字的《脉络论》一书,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提出其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形成了一套对血管病变防治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学说。

    脉络学说开辟血管病变治疗新途径

    《脉络论》提出脉络学说的核心理论——营卫承制调平,揭示了营气与血管内膜、卫气与血管外膜的相关性,阐明了“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发病、病机、辨证、治疗的内在规律。该项目通过3469例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调查并通过复杂系统熵分析方法,阐明了血管病变络气“虚与滞”、“痰瘀热”、“缩窄闭”的共性发病规律与病机特点,总结出“搜剔疏通”的用药规律,形成了代表性药物——通心络胶囊的组方特色。

    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社会心理行为因素通过全身性神经-内分泌-免疫稳态机制失调引起并加重血管病变,为血管病变的早期干预提供了实验依据。特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主持的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研究的相关论文发表于《美国生理杂志心脏循环生理》上后,该编辑部配发的评论文章“传统中医药向现代医学的挑战”,指出“本研究为未来可能发展成冠心病事件的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

    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及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重大疾病。吴以岭提出该类疾病的共性核心机制——微血管损伤是制约临床疗效难以提高的瓶颈。

    急性心肌梗死无复流是国际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难题,是指急性心肌梗死经溶栓或介入治疗冠脉大血管开通后心肌微循环血流灌注不足的现象,可导致左室扩张、心力衰竭、猝死等严重并发症。实验与临床循证评价证实,按络病理论研制的通心络胶囊能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介入后心肌无复流,主要机制为保护微血管结构与功能完整性,核心机制为促进eNOS活性,实现心肌有效再灌注。

    不仅如此,吴以岭还以脉络学说为指导,提出了“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为脑梗死治疗开辟了除溶栓、神经保护以外新的思路和途径。

    吴以岭等还应用脉络学说探讨心律失常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总结出温清补通的组方特色,研制出国家新药参松养心胶囊。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评价证实,该药具有快慢兼治、整合调节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特色,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提供了有效治疗药物;应用脉络学说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提出气分、血分、水分相互影响交互为患是形成病变发展加重的恶性病理链,络息成积、心脏扩大、功能衰竭是其发展加重的结果,总结出气血水同治分消的治法遣药特点,制定益气温阳、活血通络、利水消肿的治法及芪苈强心胶囊新药组方,对上述药物进行的大量临床及实验研究佐证了脉络学说在血管病变治疗中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应用价值。

    为中医药创新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吴以岭告诉记者,多年来,研究团队一直遵循中医药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以理论假说为指导,以治疗方药为依托,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将中医理论研究、基础实验研究、临床循证评价、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研究有机结合,创新发展脉络学说,阐明通络方药的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采取国际公认又体现中医特色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循证研究,客观评价通络方药的临床疗效,为提高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其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的临床防治水平提供理论指导和有效药物。

    “脉络学说的原创思维带来血管病变组方原创和新的药物选择范围,新研制的营卫调节方、四味通络方及单味通络药物研究又为创新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通心络、参松养心、芪苈强心等胶囊的研究结果已写入药品说明书,因科技含量提升均被列入了国家医保目录,通心络胶囊更是被列为基药目录。”谈及研究成果,吴以岭如数家珍。

    吴以岭认为,多年来研究团队坚持的“源于经典、基于临床、创新理论、研发新药、提高疗效”的“理论+临床+新药”的发展模式,为探索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中医药创新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