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句艳华
■玉渊杂谭
记得一个搞书法的老师说过,一个写书法的,字可以写得不好,但不能写得差。这话太厚道了。出类拔萃需要天赋,但把活儿做漂亮了,是态度,对于各行各业来说,就是你得有点职业精神。套在一如既往孜孜不倦为大众提供娱乐题材的鲁迅文学奖上,就可以这么说:作为一个国家级文学奖项,你选出的作品、作家可以与大众口味有所差距,甚至有所争议,但你不能挑战大众审美标准。
鲁奖新宠周啸天的作品,就被大众认为挑战了自己的审美标准乃至底线。某些作协领导兼鲁奖评委相当不厚道,表示“争议不是坏事”,比政客都深得外交辞令的精髓。的确,争议不是坏事,但前提是有可争议之处,看看人们加在周啸天身上的议论,还是争议吗,应该是一致的叫骂。
为避免一些人认为媒体和读者只挑烂诗看而一叶障目,我将周本人推荐的,也是他此次获奖的作品集名字的“代表作”《将进茶》耐心研读了数遍,以失望而结。我从中感受不到诗歌应有的情境和精神,不仅诗心诗品全无,甚至都看不到一个古代文学教授行文间的书卷气,反而充满老干部体的气息。
人们说周的诗作是打油诗,我认为都不算是好的打油诗。好的打油诗亦庄亦谐,像幅小漫画,不登大雅之堂,却饱含机锋或情趣。在民间,它是“风”,在文人间,更像是一道下午茶,看看周作人和聂绀弩的打油诗,你会明白,打油也是有境界之分的。就《将进茶》而言,它更像一首劝酒歌诀,令人联想到高速路上“司机一杯酒,亲人一滴泪”之类的标语。——评委需要多么强的自信才会为这样的诗歌投票,更敢相信这样的诗歌可以服众?
据说周获奖的最主要因素是他将当代精神注入到了旧体诗词之中,是对旧体诗的继承和发展,是“可贵的探索”。我不反对一些学者的说法:古体诗在当代,如果继续写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早已不复往日的景物,确实有情伪之嫌,无济于古体诗的传承。但不管你是继续描摹窗前几竿修竹,还是想歌咏手中的一部苹果手机,想要成其为诗,艺术性是首位的,就是前面那句话,活儿你得做漂亮了。要是为邓稼先写诗写成了“不蒸馒头争口气”这个样子,您说其他的都没用。
当然,周教授自己喜欢写点古体诗自娱自乐,写不好不是罪过,但鲁奖评委把他选出来“受罪”就不对了。近期因为“争议”不断,已有个别评委被媒体“榨”出些声音,但都在转弯抹角找托词:比如评奖时间短,任务重;比如评委被公开,所以很为难;比如参评作品少,只能择其相对优者……
真想问问这些颇有些名誉的评委们,人是你们选出来的,现在怎么不愿意承担后果了?只让周教授一个人在那强打精神顶着,你们厚道吗?而那些零票作品,又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