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创新非常活跃,一些新的创新形态和模式不断出现。这其中,基于用户、公众参与的微创新成为极具影响的创新形态迅速发展,引起广泛关注。
自中央确定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科技创新就成为影响全局的大问题。这些年全社会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已经成为一种风尚,形成了很好的支持创新的氛围。但有一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什么是创新?
基于过去对科技、创新,以及对科技工作的认识,我们所谈的创新通常指的是科研,谈创新能力通常指的是科技成果,谈创新人才通常指的是科研人员。这些说法和做法不能说不对,但仅在科研层次上谈创新,把创新简单地等同于科研,就可能把非常复杂的创新活动大大简化了,甚至把更多重要问题忽视了。最突出的问题是,这些年我们的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科研能力大幅度提高,但创新进展并不理想。特别是一些科技教育资源富集的地方,科研力量非常雄厚,但创新并不活跃,新技术应用、新产业发展并不理想。为什么?其原因就在于,创新和科研并不是一回事。我们对于创新的理解和支持集中在科研层面,忽视了科技成果应用这个更重要的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创新?熊彼特(1934年)说,创新是引入新产品,引入新生产方法,打开新市场,开发原材料或其他投入的新供应来源,创造新的市场结构。OECD、欧盟统计署(2007)《创新测度手册》把创新分为4类: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我们谈的创新,与国际上谈的创新有很大距离,甚至是偏差。我们谈的主要是科研,人家谈的主要是科技成果应用。我们目前创新理论和政策、创新实践中的很多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此相关。
熊彼特所说的弥散在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创新活动,其实就是微创新。这种局部的技术改进,局部的组织和机制完善,都是创新活动,这是本源意义上的创新,是创新的基础形态。
从微创新的角度来审视创新活动,能够使我们对创新能力有更深刻的认识。事实上,这种用户端的创新,在中国日趋活跃。中国企业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创新活动日趋活跃,创新能力迅速提升,当然水平还不是那么高,还在摸索发展的道路,还在成长过程中。但如果就此判断我国企业创新不行、没有前途,恐怕也立不住。现在,之所以很多人对中国创新评价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总体上看,我们科研水平还不高,科技成果的应用还不顺畅,高水平的创新活动和成果还不多,还不能满足我国庞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活跃的微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活力所在。应当看到,中国的科学技术,中国的创新活动,特别是中国企业的创新活动,正处于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快速成长的过程当中,已经展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和创新能力基础正在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支持各类创新,特别是研究支持微创新发生的特点、运行的机理以及它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可能影响,是非常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