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05日 星期四
高校再不能出口入口一边儿宽了
新华社记者 吴晶 胡浩

    4日发布的《2014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学龄人口在一定时期内整体下降的国情与高招录取率持续攀升形成反差,中国大学要收紧“出口”、提升质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中站稳脚跟。

    经历30多年的恢复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世纪之交高校扩招以来,曾被比拟为“万人挤独木桥”的高考逐渐从“严进”变为“宽进”,2013年76%的全国高考录取率再创历史新高。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设置体系、动态的质量监测机制和必要的选拔淘汰机制,“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不挂科的大学不完整”成为许多学生的生活写照。“混文凭”、学历“搀水”、高分低能等现象日益增多,也使高校信誉严重受损,高等教育质量饱受诟病。

    更为严峻的挑战是,伴随着适龄人口波谷所带来的“生源短缺”,家长和考生的“择校”优势日趋明显,“考取了不报到”的现象也越来越多,部分高校正在连年遭遇难以完成招生计划、学费收入难以维持运转的“生存危机”。再不把学校的质量声誉提升上去,这些高校恐怕都难以为继!这绝非危言耸听。在欧美发达国家,以学费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大学把质量当作生命线,较高比例的淘汰率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警醒和鞭策,也是学校在激烈竞争中对自身品牌的维护与保障。

    对于中国高校而言,在继续贡献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必须加紧应对“生源危机”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切实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还要制定更加严格的考核和淘汰制度,让合格的、市场认可的毕业生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

    (新华社北京6月4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