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6月05日 星期四
高考“道德加分”公平为先

    文·陈 俊

    ■教育时评

    又是一年高考季,千军万马独木桥。由于高考所承载的意义,点滴政策变化都会引起关注。近日,十多个省份高考加分提及“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就成了众人质疑的靶子。这提醒有关方面,高考加分影响广泛而深远,需要慎之又慎。

    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具有导向性,为“思想品德”和“见义勇为”加分具有一定合理性。尤其是在学校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智育而轻视德育的情况下,对见义勇为等考生加分录取,不仅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而且有助于在全社会弘扬正气。

    但是,当考生品德与考试分数挂钩时,就难免让人质疑一些善行义举的功利色彩。况且,品德的高下并没有统一的丈量标准和科学合理的界定,高考加分如何做到公平公正是极大的挑战。以往触目惊心的高考“加分乱象”“加分腐败”表明,权力“寻租”无处不在,人们的担忧不无道理。

    没有人会否认道德的力量和价值,但衡量道德的尺子必须具有公信力。一些省份的加分政策调整通知强调,在思想品德方面有重大突出事迹或对社会有较大影响,获得认可后,即可按级别给予不同加分。这样模糊的界定,难免给“暗箱操作”留下空间。

    与“思想品德”相比,为“见义勇为”加分也值得商榷。虽然加分的初衷是对见义勇为的认可,但人们担心它会把学生导向“见分勇为”。况且参加高考的考生大多数是未成年人,简单化地鼓励见义勇为并非良策。

    高考被视为目前最公平的一项竞争制度,任何涉及公平性的政策调整都应当慎之又慎。通过高考加分来鼓励善行义举,关键是要能经得起社会监督。明晰评价标准和权力界限,才能保证高考公平公正,成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平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