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锅
当前针对疾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实际结果是:极少一部分人受益,大部分人被过度诊断,其中有些人反而健康受损。请关注——
很多人把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及频繁的身体检查作为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真的有用吗?5月24日召开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以《对疾病危险因素控制和疾病筛查的考量》为题作特邀报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的观点可能是颠覆性的,但都是有依据的,这些依据来自严肃的科学研究。”
在韩启德看来,当前针对疾病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实际结果是:极少一部分人受益,大部分人被过度诊断,其中有些人反而健康受损。而改善这一问题,有赖于更多研究。
过度诊断已成现实
降压、降脂、降糖……每天服药是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这样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到底能起到多大作用?
韩启德分析说,降压治疗被认为可以降低约25%—30%的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我国40岁以上高血压人群,10年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和脑卒中)发生率最高统计为15%左右。降低30%发生率,即降为10.5%。也就是说100个40岁以上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只有4—5个人受益。
1998年美国空军德克萨斯冠状动脉硬化预防研究中,治疗组将平均血胆固醇水平由228毫克/分升降到184毫克/分升,结果5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由对照组的5%降到了3%。实际上就是每100个血脂轻度升高的人服用降脂药,只有2人受益。“如果按此结果推算到终身服药,100个血脂轻度升高者,不治疗会有22人,治疗会有14人发生心血管事件,说明78人属于过度诊断,终身服药只有8人受益。”有些人服药依然会发病,而更多的人不服药也不会发病。
而终身服药可能会带来新的风险。一项覆盖135347例受试者的研究显示,口服和静脉用双磷酸盐,发生房颤的风险分别为1.1%和0.4%。这类药物被用于预防中老年女性骨折。而预防的效果是:每333位妇女连续服药4年,可预防一例骨折。
韩启德认为,从大量的研究结果来看,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实际结果是大部分人被过度诊断。但问题在于,谁也不能确定自己是受益的那几个人,还是被过度诊断的大多数。
癌症筛查对减少死亡效果不明显
美国癌症协会建议40岁以上女性每年接受一次乳房钼靶X线检查。但今年2月加拿大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却将这一建议置于尴尬境地:检查对死亡人数的减少效果不明显。
加拿大钼靶X线筛查乳腺癌的研究涉及89835人,检查组44925人,对照组44910人。25年内,检查组发现病例3250例,死亡500例;对照组发现病例3133例,死亡505例。
丹麦201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也显示,6万名39—74岁妇女随机分为X线乳房造影筛选组和对照组,结果显示筛选检查对10年乳腺癌死亡率与13年总死亡率都没有影响。
先前瑞典、美国等其他国家也都有研究表明,筛选组较非筛选组10年乳腺癌死亡率最多能降低30%。但从绝对死亡率来看,人群死亡率从0.33%降为0.23%,即每筛查1000人,可减少1人死于乳腺癌。
有些癌症可能终生没有征兆没有麻烦
你能相信也许你身体里就有癌细胞,但它可能对你的身体永远不会带来麻烦吗?科学研究显示,的确有这种可能。
韩启德提供的一项国际研究表明,死于非甲状腺癌的病人甲状腺组织切片检查发现36%患有甲状腺癌;死于非癌症的40-50岁的女性乳腺组织切片检查发现40%妇女患有乳腺癌;死于非癌症的70岁的男子的前列腺组织切片检查发现,80%患有前列腺癌。
“如果我们这些人没事去查一查,可能也会是前列腺癌。”韩启德说。
“癌症筛查的价值取决于不同癌症的病理特点。”韩启德把癌症分为三类:一类是“进展极快型”,如食管癌、乳腺导管内瘤,“这类检查是没有用的,一旦发现已经来不及了”;另一类是“渐进型”,如结肠癌、子宫颈癌,“这种筛查效果好一些,因为早期症状出现以前还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可以查出来的;还有一类是“停滞发展型”,如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黑色素瘤,“这类癌症会发展很慢,进展到你生命终结可能也没有对你造成实质危害,也可能中途就消失了。”
虽然很多筛查也许是不必要的,但让人遗憾的是“估计疾病筛查还会继续扩大发展, 从医生角度看,漏诊承担巨大责任,而过度诊断没有风险。”
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
过度诊断的问题该如何解决?韩启德认为还有赖于更好更多的研究,比如寻找特异性更高的疾病易感性标记或疾病(恶性肿瘤)标记,组织更好更多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并根据国情确定自己的诊断标准等。
他还表示,医疗对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更多是由生活方式、生活条件、经费的保障来决定。因此,摆正医疗的定位,“我们应该有更好、更全面的看法”。此外,医疗费用解决基本医疗问题时疗效非常好,如果用在后期临床晚期病人,花很多钱但疗效很差。“同样的钱如果用在基本的医疗上,获益的人数可以明显增加。所以,我们要把这个钱用到最合理的地方去”。(科技日报昆明5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