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
北京亮出“教育地图” 重组优质资源

    文·本报记者  刘晓军

    ■教育改革

    每逢春季,“家有娃儿要升学”的家长最容易焦虑躁狂。近日发布的以优质、均衡、公平为特征的“北京新教育地图”,也许可以为今后要入托、适龄入学、小升初、中考、高考孩子的家长们败败火。

    4月18日,16幅特色鲜明的区县教育新版图,呈现在市民面前。北京市教委负责人透露,为推进优质均衡,力促教育公平,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加强市级整体统筹,各区县将深入推进本区县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和整合为杠杆,从根本上缓解择校矛盾,使教育公平与均衡的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区域定位 因地制宜

    根据区域功能定位,抓住“综合改革元年”的黄金机遇期,因地制宜谋篇布局,是此次出炉的16幅区县教育地图一大特点。

    按照北京市布局,16区县被划分四类区域: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这也成为各区县绘制教育地图一个重要坐标系。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东城、西城,集中体现首都政治、文化中心功能,也是落实“四个服务”(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最主要载体。两区共同的特点是名校老校资源丰厚,自然也是择校热点。针对这一特点,两区优化教育优质资源供给方式,主要选择了内部盘活促均衡,力破择校。东城在10年学区化改革基础上,将学区制升级改版,全区所有教育机构统一纳入8个学区,构建“入盟(深度联盟)入带(优质资源带)一贯制(对口升学)”的资源大通道,学区内贯通优质资源;而西城区的改革步伐较为审慎,在原有4大教育集团基础上,今年增加3个,每个教育集团有选择地纳入4—6所学校,探索横向研训一体、纵向学段衔接。

    作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担负着拓展外向经济服务、大力发展高端产业的区域功能,对优质教育布局的需求迫切。朝阳区根据10大功能区,定位优质教育分布,其中CBD功能区所布设的优质校达37所,占比近40%。丰台、石景山都与西城、海淀相邻,着力在结合带上布点留生源,把好学校办到学生家门口。

    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5个区是城市发展新区,承接中心城区疏散的人口和功能。在这5个区的教育地图中,其改扩建学校的项目远远多于其他三类功能区。顺义3年内的学校改扩建项目达到61个,大兴区有54个,昌平今年就有12所新建名校9月开学。通州区抓住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契机,将引进城区5所示范高中校区,如此体制性突破标志着副中心教育的跨越发展。可以预见,新城教育的超常规发展,牵引人口疏解、产业转移,正在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奠基。

    在北京天然屏障——生态涵养发展区,驻守着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5个区县。在它们的新教育地图上,依据城区、川区、山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需要,有所侧重分类布设资源点,引进名校、快速提升本土教育质量是共同的举措。其中,门头沟力度最大,针对山区、城区、小城镇三类布局,引进优质校达10个,占全区学校数量近1/4,门头沟城区优质资源点达34个,或将成为京西优质教育新高地。

    增量推进 存量盘活

    各区县教育新地图,如同区域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份量化“成绩单”。从地图中可见,所有区县都把提供优质教育供给放在改革首位,采取了“增量推进,存量盘活”的方式,既做加法——新建、改扩建学校,又做减法——整合资源,改造薄弱校并入名校一体化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几乎每个区县都拿出了学位增长的“计划表”,按照时间节点可分三类:计划最长远的是东城区,提出在2020年前,6年内全区优质学校增加33所,扩大优质学位6450个。与此同时,多数区县做了3—4年内计划:石景山3年内新增学位7600余个,门头沟新增1.5万余个,房山9580个,大兴4.3万余个,顺义1.8万余个;丰台区4年内新增学位近4万个,通州增4万余个。此外,还有4个区县计划到年内:西城今年新增优质学位800余个,海淀1万个,朝阳8200个学位,昌平6000个。

    突破制度瓶颈 释放办学活力

    如何向社会资源开放,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让师生获得更多优质教育的选择,这是教育公共服务充分利用市场因素发展的新机遇。从区县教育地图上可以看到,一些区县正在市级政策的引导下,依靠市场机制,突破体制束缚,释放办学活力,提升区域教育治理能力。

    东城区构架了整体学区资源通道后,将两委机关的干部、各校干部纳入到整体联动的通道中,实职调用新岗位,力图打破干部部门化的僵化用人体制;朝阳区重构领导分管学段,分别设立义务教育和高中学段分管副主任,探索管理方式无缝对接;丰台、密云借势创办了理事会制的名校办分校;门头沟以全员聘任为切入,激活用人、绩效考评的办学自主权。与此同时,为寻找发展新机遇,门头沟区还与民办品牌巨人教育集团合作,建立9年一贯制的巨人实验学校,今年9月开学将提供960个优质学位;延庆县一年前也引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改善了长期困扰师生的英语“短板”问题。当不少区县在纠结教师匮乏、经费短缺的时候,门头沟和延庆已先行试水、尝到甜头。

    65所城乡一体化学校遍布16区县

    2014年,北京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再添20所,与过去两年建设的45所学校一起,共同出现在“北京新教育地图”上,形成北京市优质教育资源新的增长点,促进各区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大幅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在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从2012年起至今,北京市政府连续3年以政府实事形式推进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2012年重点建设了15所学校,新增学位9012个;2013年城乡新区一体化学校建设项目扩大到了30所,新增学位数24881个;2014年增加20所学校,9月预计招生6540人。

    目前,在这幅以优质、均衡、公平为特征的“教育地图”上,北京市已布局了65个优质教育资源新的“支撑点”和“生长点”。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张地图将是一幅动态生成的地图,最终,若干教育高地将会连片成为一个优质教育“高原”,大幅提升北京优质教育的覆盖率,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关链接 

    北京重组教育资源的三种模式

    目前,北京市各区县正在教育新地图上描绘“三种模式”,通过扩大优质教育布局,让老百姓家门口就有好学校,让“上好学”的热切需求,“倒逼”教育综合改革。

    “外引模式”:引进外省市、城区名校。目前,除了东城、西城、海淀三区是内部优化、少有引进之外,其他所有区县都采用了“外引模式”。这包括引进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学校、引进高校资源办分校等。

    “本土整合模式”:成为资源共享、教师交流的载体。这包括以东城的“学区制”,西城的“教育集团”,海淀的“一校多址”,丰台、房山的“教育集群”,大兴、延庆的“协作区”,顺义的“联盟组团”等,其核心是一条主线——打开每所学校大门,在区域统筹下建立共享共研的新平台。

    “跨区合作模式”:穿越区际边界的深度合作。通州将与东城、北师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分别在师生交流、跨区选课和战略研究、质量监测等方面展开实质性合作;怀柔、延庆继续与城区优质校“手拉手”,怀柔所有学校与西城优质校对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