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22日 星期二
深山哨所风景好
广州军区某通信团哨所文化建设扫描

    □ 胡 政 庞雪辉

    初夏时节,桂北的夜晚仍有一丝凉意。走进广州军区某通信团马山哨,笔者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文化热浪。在国防线路上奔波了一天的官兵忘却疲劳,正兴致勃勃地围坐在电脑前,玩军事游戏,看动漫短片,欣赏电视音乐……享受着网络数字文化带来的乐趣。

    这是一个驻守在西南边陲的小哨所,营房面积刚好98平方米。两层楼的哨所,只有4个兵,他们戍守着139.09公里的国防通信线路。在这个团,这样的小散远哨所有20多个。虽然驻地偏僻、条件艰苦,哨所战士们并不感到单调和落寞,丰富多彩的哨所文化,让驻守大山的日子有滋有味。

    下士项文斌正在操作,构图、选材、剪裁、抠窗、着色……不到一刻钟,一枚三维立体通信兵徽便呈现在屏幕上。哨长温荣生指着屏幕上的“电子相册”,感慨万分:“尽管哨所只有我们仨人,我们也能将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我弹一个!”电源专业下士汪忠恒拿起吉他,颇为动情地哼唱起了《军中绿花》。哨长文淦告诉笔者,这些乐器大家都会,有空吹吹弹弹,感觉挺有意思。小汪甚至还专门为哨所写了一首歌:清晨的哨所,阳光洒落,跋山涉水走线路……

    都说哨所的日子如歌如画,采访中笔者了解到,不少战士拿起团里配发的相机、DV,把驻地美丽如画的自然风光和深山巡线、紧急抢修等重大活动的精彩镜头记录下来,在不违反保密规定的前提下,制作成相册或光盘,寄给远方的亲人。

    海岛东端的兴隆哨战士甘杉讲了一个故事:哨长谭日祥30岁那年夏天,刚领证的他准备回家操办婚礼,临走时却被驻地百年一遇的暴雨“拖了后腿”。雨水又急又大,看到频频亮起的警示灯,老谭一心扑在抗洪线上,价值上百万元的设备丝发无损。来队探亲时,战友们让嫂子观看了这部“现场纪录片”,先前的误会瞬间烟消云散。

    冬去春来,战士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哨所文化却越来越红火。在该团“六个一百”文化育人工程的推动下,昔日不足百平米的深山哨所,逐渐成为官兵们的“精神乐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