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国敏
3月23日,在新加坡举行的第49届ICANN大会成为互联网人士关注的焦点。在随后的5天时间里,来自全球互联网界的利益攸关者将共同讨论制订合适的“ICANN管理权移交计划”。
此前,美国政府机构在3月14日发布声明称,将放弃对国际互联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的管理权,但同时强调不会把这一权力移交给联合国,而是移交给“全球利益攸关体”。并将在本月23日至27日召开的第49届ICANN会议上讨论管理权移交问题。
连日来,美国政府的这份声明遭到了舆论的普遍误读,许多媒体纷纷以这样的标题报道此事——“美国将移交互联网的控制权”。
那么,到底美国放弃对ICANN管理权和美国放弃对互联网的控制权是不是一回事?应该如何正确理解美国放弃对ICANN的管理权?
对此,原中科院信息中心主任钱华林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采访。他说:“美国移交对ICANN的管理权和美国移交对互联网的控制权根本就是两回事。美国放弃对ICANN的管理权值得称赞。”
钱华林表示,ICANN主要负责对互联网域名系统(DNS)的管理,并非“控制”着国际互联网。该机构无法关闭任何一个网站,也无法对某一个网站的内容进行监管。他说:“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让世界看清了美国对国际互联网有很强的控制能力,但这种控制力并不是通过管理ICANN来实现的。”
ICANN的中文名称为“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成立于1998年10月,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一个非营利性国际组织。其职能是管理全球互联网域名系统(DNS)、根服务器系统、IP地址资源的协调、管理与分配,协议参数配置以及主服务器系统等。
而这些职能中,最惹眼的要数对根服务器的管理。每天发生在全球各地不计其数的网络访问请求,都要通过ICANN管理的13个DNS根服务器才能完成。
钱华林解释称,DNS是将IP地址翻译成域名的工具,也可以形象地将DNS理解成一个“通讯录”,IP地址是真正的“电话号码”,而域名是我们在通讯录中保存的“姓名”。通过DNS,我们只需要输入便于记忆的网站名字,它就可以自动把网站名字识别成IP地址。
他说:“大多数人只知道只要输入网名就可以上网,却忽略了这么简单的操作背后有一个庞大的基础技术架构体系支撑。而 ICANN的职责就是要维护这个庞大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开放性。所以,它本质上是一个侧重技术管理范畴的机构。”
那么,既然是一个国际互联网技术管理机构,为什么此前一直置于美国政府的管理之下呢?
钱华林分析称,这个问题要从历史的沿革来看。互联网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当时,在美国政府的资助下,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发起的“ARPANET”项目很快地发展起来。ARPANET最终与其他政府机构、学术机构和科研机构的网络形成连网,组成了一张“网络的网络”,成为了现代国际互联网的雏形。
从那时起,美国政府就担负起互联网地址分配的主要监管职能,也就是负责管理大家耳熟能详的域名系统(DNS)。直到1997年,美国政府发布“白皮书”,规定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根据美国国家电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的外包合同履行域名的管理职能,并明确表示最终目标是开放互联网技术职能,支持构建互联网的“多方共治”模式。
钱华林说:“本次美国政府放弃对ICANN的管理权,真实的目的是让全球的‘利益攸关者’共同构建互联网的‘多方共治’模式。而不是某一个政府或者政府之间的机构(比如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电讯联盟)来主导它。”这将意味着未来互联网向着更加开放的方向迈出重要的一步。
到底谁将取代美国政府的职能继续管理网络DNS,这个问题正是今天在新加坡举办的第49届ICANN会议要解决的问题。在会上,全球利益相关方将共同商讨下一阶段的互联网治理方案。
钱华林强调,近年来,特别是去年美国军方设立网络司令部之后,美国军方的网络攻击力和通过互联网截获机密信息的能力不可小视,也反映美国运用互联网技术控制世界的战略野心。但是,这跟放弃对ICANN的管理权是根本不同的两件事情,放权将迎来一个更加开放的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