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晨怡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新闻背景:我国首部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日前正式出台。而包括发改委、公安部等六大国家部委对该规划做了进一步介绍。其中,未来将建设若干个城市群,预计有1亿人口将转成城镇户口。城镇化进程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命题。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这部规划有哪些亮点?亿万农业转移人口如何落户城镇?农民工进城后会对城市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在19日的国务院新闻办发言会上各部委表述了有关看法。
保护优质耕地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发展规模
王世元(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在城镇化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作为成员单位确实参与了《规划》的编制、论证工作。比如我们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数据成果,及时提供了规划所需要采用的土地基础数据,因为这个时间段正好合拍。第二是我们共同测算了2020年规划期城市建设的规模,特别是城市人均建设规模一百平方米的规划目标。第三是同步开展了规划编制中涉及土地管理改革方面的政策研究,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政策研究,在这个基础上,及时提供了7个方面27条的政策建议,应该说对《规划》给予了有力支撑。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党中央最近一个时期对土地管理工作的一系列要求,三中全会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对土地管理都有新的要求。在促进和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将保护耕地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保护优先、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当下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探索经济社会发展、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多规合一”的试点,也就是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空间上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这个《规划》就是底盘,将资源生态、基本农田、城市边界这三个底盘画出来,将红线划出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确实需要发展的,要按照串联式、组团式、卫星城市的布局来发展,这样既有利于保护优质耕地,也能够起到生态保护的功能。
下一步,我们要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重点控制东部地区,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城市群的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这些城市群还是要立足于内涵挖潜,中小城市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同时我们还要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把这个制度进一步完善起来。还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占补平衡制度,加强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建设。通过以上工作,无论是守住耕地红线、保护现有耕地数量和质量基本稳定都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合理布局城市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王世元:以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来促进城镇化转型发展,着力提升城镇土地对人口、产业的集聚吸纳能力,以此来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同时,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作为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同时深化城市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当前国土资源部正在紧锣密鼓地会同相关部委研究制定改革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这其中包括国有土地怎么深化改革,怎么扩大使用范围。
要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进一步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的效率。按照中央提出的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的要求,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在挖掘存量用地上,重点是城镇村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完善各类用地标准,建立存量建设用地的退出机制。包括城镇工业用地、农村的宅基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要有鼓励和激励的退出机制。我们还要规范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平台,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的效率。
对于集体土地,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维护农民权益,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来入市,同时要在完善征地制度、宅基地使用制度等方面,提出改革的政策措施。我想,通过这些制度改革和措施,切实抓好落实,我们就能做到既保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合理用地,又能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权益。
徐宪平(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从城市的布局来看,现在我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经达到了142个,1978年时只有29个。其中,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6个,世界上也就是25个,500万—1000万的城市有10个。一些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与综合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加剧,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控。《规划》提出,要通过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连接,加强产业和公共资源布局的引导,适当疏散转移特大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聚经济、人口的能力。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要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强调生态文明,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能源等资源,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粗放扩张老路行不通 强调以人为本
徐宪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现在城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质量不高、粗放扩张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走出一条新路。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首先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去年我国城镇人口有7.3亿,其中包含2亿多农民工及其家属。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是他们未能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所以《规划》提出要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实施差别化的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通过实施居住证制度,使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能够享受相应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所以《规划》首次提出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个指标,我想这是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进步。
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也是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们说,工业化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为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城镇化是一个载体和平台。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国东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但现在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和国际竞争压力在加大,需要调整优化转型升级。《规划》提出,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要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如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城市群等城市群,引领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