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20日 星期四
一生一“试”追求乙肝治疗理想目标
□ 本报记者 李颖

    ■医疗新干线

    慢性乙肝一直是困扰人们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一旦得了可能终身都难治愈,还可能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导致乙肝病人最终死亡。中国是肝病大国,肝病的发病率是欧美发达国家的300多倍。

    临床治愈是理想的治疗目标

    如今,慢性乙肝可以实现临床治愈即表面抗原(HBsAg)清除,这一概念逐渐被国内外乙肝治疗领域的专家所接受。2012年欧洲肝病学会指南中明确表示,“停药后持久的表面抗原(HBsAg)清除”是慢性乙肝治疗的理想终点。研究发现,经长效干扰素一年的治疗能帮助3%—11%的慢性乙肝患者实现临床治愈。然而,这一概念在公众中的知晓率却很低。

    日前,在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肝基会)携手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启动的“一生一‘试’慢乙肝治疗认知促进项目”活动上,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希忠表示,“我们开展慢性乙肝治疗认知促进活动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更多患者能够正确认识慢性乙肝,科学规范治疗,提高依从性,使更多患者通过有限疗程实现理想的临床治疗目标,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乙肝治疗的三大终点

    目前国际公认的慢性乙肝治疗有三个终点:乙肝病毒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是可以接受的终点,这个阶段还不能停药,一旦停药非常容易复发;实现停药后持久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即经抗病毒治疗后获得持久的“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是满意的治疗终点,达到这一治疗终点才有可能实现停药后不复发;理想的治疗终点是停药后持久的表面抗原清除,也就是“临床治愈”。研究表明,实现临床治愈的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将明显降低,生活质量也将大大提升。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教授解释说:慢性乙肝治疗仅仅实现病毒检测不到是不够的,实际上慢性乙肝的发生、发展都与机体免疫密切相关,只有达到持久的e抗原清除和转换,甚至持久的表面抗原清除,才能真正实现停药后不复发。有研究结果显示,治疗至单纯乙肝病毒检测不到的患者,其肝癌发生率为0.1%,而表面抗原清除的患者仅为0.02%,较前者下降5倍,接近未感染慢性乙肝病毒者的水平。

    争取一生一“试”的机会

    谈及乙肝治疗的终点,总离不开使用药物的选择。目前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核苷(酸)类和干扰素类药物。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张鸿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谢青教授和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高志良教授就长效干扰素与口服抗病毒药物的疗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核苷(酸)类与长效干扰素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达到的疗效也不尽相同。”张鸿飞教授解释说,长效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都可以帮助患者实现乙肝病毒检测不到,而长效干扰素在维持停药后的持久疗效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如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从达到表面抗原清除即“临床治愈”的治疗效果上来看,经长效干扰素治疗实现e抗原转换的患者在停药3年后的表面抗原清除率达到30%。此外,临床实践也表明,对高转氨酶低病毒载量初治患者或表面抗原水平低的核苷(酸)类药物经治的患者,利用长效干扰素治疗可以获得更多的临床治愈机会。

    三位专家一致认为:在中国的慢性乙肝治疗中,相对于核苷(酸)类药物,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是实现表面抗原清除的首选治疗方案。虽然核苷(酸)类药物能更有效地控制乙肝病毒复制,但是对期望实现e抗原转换或表面抗原清除的患者,只要条件合适,无论是“刚开始治疗”还是“正在接受口服抗病毒治疗”,都可以选择长效干扰素进行治疗,实现更好的治疗结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