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4日 星期五
创新助力完美蝶变
——来自山东省立医院迈向医疗科研教学相结合创新型医院的报道

    □ 本报通讯员  王 省  黄莎莎  本报记者  王建梁

    刀尖上的“舞者”

    十年前,神经外科一年做600台手术,只有36张床位,总收入800万元。

    十年后,神经外科一年做了3170台手术,拥有160张床位,外加一走廊临时床位,总收入1.6亿元。

    十年间,神经外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备受患者称道。其成功的秘籍何在?在骄人成绩的背后,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神经外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闻到荣光,靠的又是什么?

    明湖梅花放,一年又迎春。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记者如约来到省立医院神经外科,采访了该科主任庞琦及其团队。

    庞琦魁梧敦实的身材,平易近人的微笑,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和力,使人一见就有一种信任、踏实和亲近的感觉。

    2003年,庞琦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的岗位辞职,来到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当起了学科带头人。为什么?庞琦淡然一笑说,自己对从政当官丝毫没有兴趣,而从骨子里就喜欢神经外科这个专业。

    乔布斯的梦想是“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庞琦的人生梦想如同一辙,“活着是为了改变患者痛苦的命运”。在他眼里,当无数患者忧愁而来、欢颜而去,重新点亮生命之灯时的快慰,便是他人生的最大满足。

    “你及你的团队取得如此斐然的成绩,是否比别人要付出的更多?”记者问。庞琦的回答很实在,他说选择神经外科就意味着选择“艰险”和“艰辛”。

    庞琦坦承,普通百姓对神经外科的了解,大多是通过电视剧《心术》中那血淋淋的开颅手术镜头,让人心惊胆战。事实的确也差不多,由于大脑的结构过于复杂、精细,其病情瞬息万变, 既要把粘在血管上的肿瘤切除干净,又要尽可能不影响周围密如蛛网的神经、血管,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对于神经外科医生来说,在这样重要的部位动手术,的确不容丝毫闪失。开颅手术时常出现大出血,患者心脏衰竭等突发情况,手术风险大,病死率高,有时肿瘤与正常神经仅差几毫米,切除时必须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必须做到胆大心细。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所以神经外科医生被誉为“在刀尖上跳舞”“拆弹(切除肿瘤)专家”一点也不为过。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工作就是险中求胜,每天在惊险中小心翼翼的为患者摘除病灶。呼吸之间,丝毫之处,一个鲜活的生命可能从此活蹦乱跳,充满阳光,也可能悍然逝去。

    “脑部手术与其他手术不同,这是一个高度精细化的过程,医生的眼睛看的是显微镜或是电脑显示屏,手却在患者大脑操作,思维又是在尽快尽细尽全地清除病灶。神经外科医生的辛苦是其他科室医生所不能比的。有时手术长达几十个小时,中间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副主任郭华接过话茬。

    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不但要精通外科手术技术,还要有丰厚的内科底蕴,培养一位神经外科医师也是所有医学专业中时间最长和要求最高的。在欧美国家,其他科室的医生上岗前需培训学习2—3年,而神经外科医生则要求培训7年以上,足见脑部手术之复杂、之难险。

    正是深知神经外科专业如此艰辛与艰险,庞琦时常告诫他的团队及学生,要耐得住寂寞,倍加努力,厚积薄发。

    不骄躁,不夸饰。庞琦在神经外科创新的路上笃定前行,每一个脚印都是脚踏实地的标签。经过几十年的积累,他向患者、向社会交出了一张亮丽的“成绩单”:

    医学博士、博士后、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卫生部及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首批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济南拔尖人才、山东省立医院杰出带头人。1995年作为中国政府公派访问学者赴丹麦王国奥尔胡斯大学医院,师从北欧神经外科学会主席、著名神经外科专家Jens Astrup教授,主要参与显微及血管神经外科和功能神经外科的工作。2000年获得该校博士学位,后又多次赴瑞典、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外医疗机构交流学习。现任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国神经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中青年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理事会理事、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库成员、中共中央直接联系专家、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生理学会会员、山东大学医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Neurology & Neurosurgery特约审稿人,《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中国微侵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中国神经肿瘤杂志》《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编委。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211”工程、国家“985”规划二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主持的课题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丹麦王国神经科学学会年度Mogens Fog奖1项。

    目前庞琦研究的方向是显微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及脑血管疾病外科治疗,擅长颅内脑膜瘤、胶质瘤、垂体瘤和动脉瘤等疾病的诊治以及分子神经生物学研究,尤其是癫痫、帕金森病等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

    过去的10年,是神经外科锐意创新的10年;

    过去的10年,是神经外科快速发展的10年;

    过去的10年,更是庞琦舍弃副院长宝座来到省立医院带领神经外科奋发崛起的十年。

    “精细化”破解大脑疾病密码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眼下中国企业家们开始重视细节了,耳熟能详的词儿就是: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被誉为“扎在当今社会浮躁穴位上的一根银针。”

    庞琦认为是否重视细节靠理念,而完善细节要靠技术。

    对于神经外科来说,精细化首先要借助高科技做保障。技术进步是一个团队进取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是神经外科发展的“助推器”。

    掌握和完善神经系统肿瘤显微手术切除必备技术及基本功。神经系统的肿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也是最具挑战性的疾病。很多肿瘤生长在神经系统的禁区,传统手术根本无法涉足。而现代神经外科借助手术显微镜等高科技设备,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同时最大限度的保护正常脑组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手术。所谓微创并不仅在于皮肤切口有多小,更重要的是对神经组织的最小创伤为代价,切除肿瘤。

    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方面取得长足进展。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介入技术为这类病人带来福音。介入手术不需要切开皮肤,只需通过穿刺股动脉或桡动脉,将一根极细的导管插入动脉,并经近一米的距离,送入颈部或头部血管的病变部位。通过这根神奇的导管,他们可以植入弹簧圈,或注入某种胶状物来栓堵破裂出血的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病变。也可以植入支架,治疗血管的狭窄,恢复血流通畅,防止脑梗塞的发生。整个手术过程,病人没有大的痛苦,术后2—3天即可出院,更符合一般患者对微创的理解。

    开展显微镜下椎间盘切除及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手术治疗,与传统骨科或脊柱外科相比,神经外科的优势是将显微手术与内固定技术的有机结合。因为类似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脊柱退行性病变的本质是退变的脊柱刚性结构,对脊髓及神经根等结构的压迫,而神经外科的显微手术技术可以更彻底的减压,更有效的保护神经组织。这一技术为广大腰椎病、颈椎病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对于另一类治疗难度更大,传统脊柱外科很少涉及的疾病,颅颈交界区的畸形合并脊髓空洞,他们近年开展了后路枕大孔减压、颅颈内固定复位融合手术。而对于椎管内肿瘤的治疗,新的趋势更强调微创,更加强调脊柱的稳定性维护。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这是神经外科永远处于技术创新的最前沿、永续发展的秘诀。

    伽马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系统,是一种融立体定向技术和放射外科技术于一体,以治疗颅脑疾病为主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设备。它采用伽马射线几何聚焦方式,通过精确的立体定向,将经过规划的一定剂量的伽马射线集中射于体内的预选靶点,一次性、致死性地摧毁点内的组织,以达到外科手术切除或损毁的效果。伽马刀用于治疗颅内肿瘤、动静脉畸形、功能神经外科疾病如三叉神经痛、帕金森病、癫痫等,具有无创伤、不需要全麻、不开刀、不出血和无感染等优点,是神经外科的有力治疗工具。神经外科2013年引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伽马刀治疗系统,依托深厚的神经外科基础和省立医院强大的影像、放射治疗技术,在短短1年时间里,已完成伽马刀治疗300余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促进了伽马刀治疗的科学化、规范化,为国内伽马刀治疗树立新典范。

    创新的勇气来源于永不停歇的探索。

    2013年该科又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探索:双微导管技术结合电解可脱式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颞部小骨窗开颅行经皮层—脑室及经颞下选择性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治疗颞叶内侧癫痫;颅颈交界区畸形减压及内固定技术;立体定向脑内核团毁损术治疗顽固性癫痫。

    精细化见于数据化。

    近年来,该科室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211”工程、国家“985”规划二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经费达2000余万元,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一等、二等奖1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50余篇。2013年,国家卫计委授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

    创新正能量“点亮”科室

    手术靠精细,管理靠智慧,创新靠人才。 在医疗技术发展上抢占制高点,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人才带动战略,离不开一个精英团队的整体合作优势发挥。

    这是庞琦及其神经外科上上下下形成的共识。

    在庞琦看来,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再好的设备,再先进的技术,只有通过人的行为才能得以落实。为此,该科室异常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使用、培养。

    郭华告诉记者,十年间,科室新进来的医生全部是博士,这首先从源头上保证了科室人员的基本素质。二是科室90%以上医生被选送至欧美等发达国家培训学习,且学习时间不少于半年。三是在国内横向交流学习,通过到协和等大医院进修学习,通过国内外各种会议、培训班等渠道,教学相长。四是科室医生之间现场切磋学习。郭华告诉记者,该科室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科里在患者手术前,庞琦主任会召集全科医生会诊,集体讨论手术状况,集思广益,从中取其最佳方案。这样既为患者选择了最佳手术路径,又锻炼了团队,让队员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综合业务能力。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面对荣誉,行事低调的庞琦一再强调成绩应属于团队。的确,神经外科这个团队是一只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队伍。

    神经外科在全世界每个医院都是医患关系较“紧张”的一个科室。这就要求该科室人员要具备更强大责任心。为此,医生们晚上八点回不到家,中午在患者病床前边吃饭边观察病情,如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给予处理等等就成了家常便饭。

    神经外科医生需要冷静,但不是冷血。

    汶川地震,青岛石油管道爆炸等重大突发事件,该科室医生的身影都是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

    10年磨一剑。

    从庞琦来到神经外科第一天起,便与团队高擎“改革、创新”的大旗,大胆技术创新,将团队做大做强,矢志将神经外科专业打造成齐鲁最权威、技术最先进、治疗方法最全面的科室,在山东省医疗界树立起一面闪亮的创新旗帜。

    神经外科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确立了在山东省神经外科领域的龙头地位。科室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建设岗位;山东省重点学科;山东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大学重点学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建设单位;山东省临床医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山东大学神经外科博(硕)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国外留学生神经外科博士培养点。目前该科在颅内肿瘤、功能神经外科疾病的显微外科治疗、脑血管病的诊疗、重度颅脑损伤、脊柱脊髓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等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科室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施先进,设备齐全,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长程视频脑电监护仪、手术显微镜、脑室内窥镜系统、全脑血管造影系统、神经导航系统、超声吸引器、激光刀、γ刀等,并利用省立医院拥有的3台3.0T MRI、10台CT、3台开放式磁共振及PET-CT等设备,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一流的医疗条件。

    据了解, 该科室一直承担着山东大学医学院本科生及研究生的临床教学任务,是硕士、博士培养点、博士后流动站。同时作为山东省神经外科医师进修培养点,承担全省神经外科医师的培养教学工作,对国内及山东省神经外科专业的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一些国家级医院和省级医院输送了很多开拓性人才。

    谈到科室未来的发展,庞琦目光如炬。

    他信心满满地告诉记者,科室下一步将继续完善神经脊髓专业;扩大γ-刀影响力,增加治疗例数;争取医院支持,完成NICU建设;增加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2人;每年选派3—5位骨干医师,赴世界一流神经外科中心接受专项手术技术培训。

    今日的神经外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懈不得”的责任感,脚踏实地的大胆创新,犹如一匹飞奔的骏马,以昂扬的姿态,把生命的饱满和酣畅,诠释得生动有力。

京ICP备06005116